□王有鵬
謀無遺策,是說謀劃時沒有遺漏的計策,形容謀劃周密。教學設計是一件需要科學嚴謹、耐心細致、一絲不茍、周密安排的工作。教師應該追求教學設計的謀無遺策,力求做到天衣無縫,無懈可擊。下面結合杭州市江城中學查老師執教的一節部編七年級 (上冊)《道德與法治》新教材觀摩課——“師生交往”(以下簡稱 “本課”),談談怎樣打造謀無遺策的卓越課堂。
所謂板塊設計,就是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幾個明顯的而彼此之間又有密切關聯的教學 “板塊”,使教學過程呈 “板塊”狀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層深入。這種設計使整節課布局完美、層次清楚、邏輯嚴密、思路清晰。可以這樣說,板塊設計是被課堂教學實踐所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缺少明確新穎的板塊設計,只是把教學過程分為:環節一:最美麗的一瞬間;環節二:問卷調查;環節三:同心合力找方法。這三個環節的劃分,形式上不統一,內容上不協調。如果在三個環節的基礎上改為這樣的板塊設計:板塊一:最美麗的一瞬;板塊二:最真實的一問;板塊三:最合理的一招。這樣的板塊設計形式統一、內容和諧、新穎別致,有助于打造板塊設計謀無遺策的卓越課堂。
思維是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它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的。但是,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思維引導不當,就可能偏離教學主題,也會導致認識的偏差甚至錯誤,難以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本課在課堂導入時,要求學生 “七嘴八舌話交往”。教師先讓學生正面思維:哪些職業需要交往能力?為什么?學生回答后又讓學生反面思維:哪些職業不需要交往能力?為什么?教師這種從正面思維與反面思維兩方面進行思維引導的做法,根本就沒有必要,不僅偏離教學主題太遠,也起不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本課是談師生交往,而不是談一般的交往。在課堂導入時這樣引導,不但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且也達不到教學意圖。
本課教學環節一:最美麗的一瞬間。教師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類比思維:請你想象出一個比喻,能形象地體現出你們希望的老師與你們的關系。舉例:魚兒與水。魚兒與水相伴相隨,魚兒離不開水的呵護,水向往魚兒帶來生命的活力。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鳥兒和大樹;陽光和樹苗;藍天和彩云;畫家和畫,老師是畫家,我們是一幅畫;小苗和大樹;蠟燭和火。本課第二個層次 “亦師亦友”是談師生彼此尊重、相互關心、平等相待、相互促進、攜手共進的師生關系。教師這種類比思維的引導,也存在思維引導不周密的問題。老師的舉例 “魚兒與水”就值得商榷。師生到底誰是魚,誰是水?好像說不清楚。學生的回答,也存在師生關系不平等的問題,師生到底誰是藍天,誰是彩云?誰是蠟燭誰是火?似乎也都說不清楚。可見,思維引導一定要周密,不能引導學生誤入歧途。只有通過科學、周密、嚴謹的思維引導,才能打造出思維引導謀無遺策的卓越課堂。
課堂的問題設計即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問題設計具有較強的教學藝術性。如果問題設計周密,具有科學性、啟發性、適度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就能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促進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欲望、調節課堂氣氛、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等重要作用。
本課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在讓學生正面思維和反面思維之后,還設置了一個核心問題:為什么需要學會與教師交往?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生1:和老師和諧相處,會讓我們學習變得更順利,今后的路變得更好走一些;因為老師的話80%以上是正確的。
生2:提升與老師的親密度,遇到難事與問題可以向老師傾訴;提高交往能力,提升師生感情,老師也能在生活上幫助你。
生3:可以鍛煉我們的交往能力;與老師感情好的話更愿意學習。
這個提問的指向過于寬泛,答案過于開放。從學生的回答情況看,學生只能泛泛而談。其實,本課應該設置的重要問題是: “我們與老師積極交流,老師與學生分別會有什么收獲?你對老師的表揚和批評是怎樣理解的?你覺得應該怎樣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你對尊重老師是怎樣理解的?除了尊重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還需要我們怎樣做?”并且,這個問題設計也存在偏頗,因為教材講的是 “師生交往”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往,而不是單純講“學生為什么需要學會與教師交往”。只有重視問題設計,追求問題設計的周密,才能打造出問題設計謀無遺策的卓越課堂。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覺悟的重要工具。教材使用的基本要求就是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果教材使用不當,就難以實現教學意圖,課堂教學目標也難以達成。
本課環節一:最美麗的一瞬間。教師設置了一個課堂活動:寫出最喜歡的老師,打動你的一瞬間和你的感動。教師請各小組拿出桌子上的彩色A4紙,上半張大大地寫上學生身邊最喜愛的教師的名字,然后在紙張下半部分簡要寫出他 (她)最打動你的瞬間和你的感受。討論結束后,要求把上半部分裁下背面張貼在黑板上。
教學現場,學生寫好后陸續貼到黑板上,因為時間關系,僅貼上了12張。老師隨機查看,共查看了7張,陸續請7名同學談 “最喜歡的老師,打動你的一瞬間和你的感受。”這個課堂活動,原本屬于本課教材最后一頁的 “拓展空間”的內容,可以作為鞏固新課、情感提升、課外拓展等來使用。本課用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這樣使用教材值得商榷。這樣使用教材,這樣開展課堂活動,其生活性較強、參與性強、互動性強、趣味性強、學生的積極性較高、思維活躍,課堂氣氛還比較好。但是如果從教材使用的科學性以及教學目標達成的角度看,這樣使用教材是有問題的。
本課的教學目標,其知識目標是:了解教學相長的含義,知道怎樣與教師交流溝通,明白師生交往的意義;知道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是亦師亦友,明確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需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關心理解老師;能力目標是:掌握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學會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學會化解與老師矛盾的方法與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以實際行動尊重老師,能夠通過恰當的方式表達對老師的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增強學生的師生交往愿望,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弘揚尊重老師的優良傳統,增進師生情誼。本課的這個活動,到底能達成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很值得懷疑!整節課,對于教學相長,亦師亦友,學會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學會化解與老師矛盾的方法與技能等教材內容,教師很少涉及甚至有的根本就沒有涉及。這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教材內容,或者說,偏離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最終偏離了教學目標。要打造教材使用謀無遺策的卓越課堂,就應該在教材使用的周密性上狠下功夫。
課堂活動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各種實踐活動。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實施的主要途徑和保障,是教學落實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學生思考、探究、對話、互動、參與的平臺,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的重要手段。課堂活動的設置應該周密,否則既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也達不成教學目標。
本課環節二和環節三,教師開展了一個課堂活動:學生開啟平板電腦iPad,登錄網址之后,完成關于師生交往的學生網絡調查問卷,填寫并展示調查結果,然后針對調查結果所反映的問題,學生分組后用10分鐘的時間交流思考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想出自己的絕招,把方案寫在準備好的大紙上,全班交流展示。
教師設置這一活動,如果從形式上看,比較新穎與時髦,運用的是先進的工具——平板電腦,采取的現場調查——網絡問卷,使用的是合作學習——小組交流。但是如果從教學時間看,消耗大量的教學時間,本課實際用時超過1小時。從教學效果來看,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本活動設置的意圖是,掌握師生交往的有效方法,學會與老師主動交往。從學生回答的情況看,雖然涉及主動、大膽與老師交流,但是彼此尊重、平等相待、主動關心、理解老師等教學的核心內容,都無法通過這樣的活動來體現。可見,打造活動設置謀無遺策的卓越課堂,應該特別關注課堂活動設置的周密性。
總之,要打造謀無遺策的卓越課堂,就要在板塊設計、思維引導、問題設計、教材使用以及活動設置等方面周密設計,精心安排,以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態度精益求精地進行教學設計。如此,才能讓課堂呈現出讓人拍案叫絕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