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黑 張玉彬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學生的主體性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征。而在傳統的化學復習課中,教師著重于知識的總結、講授,忽略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學生能力與情感等發面的發展。要用有限的時間來實現有效的復習,就要以問題為驅動,充分相信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以初三化學 “常見的酸與堿的復習”一課的教學為例,展示如何在化學復習課中運用課堂設問來引導學生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初三化學有其獨特的學科學段特點。一是學生對眼花繚亂的實驗現象充滿著興趣和好奇,但對其本質的化學原理缺乏正確的理解。二是三重表征難以有效統一,缺乏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大量的化學用語需要記憶。尤其是酸、堿、鹽復習涉及基本概念多、物質種類多、反應規律多,必須記憶的多、實際運用的多、題型變化多。有的需要巧記,如元素符號、常見元素的主要化合價等化學用語;有的需要理解記憶,如概念和定義、化學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
現行的化學復習課,老師普遍使用大量的題海戰術,學生通過記憶和反復練習獲得對知識的掌握,不能較好地思辨、建構化學概念和規律,不能應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更不能靈活地進行知識遷移,普遍出現了 “一聽就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錯”的現象。而且試題未經選擇,缺少針對性;在復習方式上缺少對學生情感上的鼓勵,造成學生對簡單重復和題海訓練的復習課提不起興趣,從而導致 “尖子生原地踏步,中等生疲于應付,學困生不進反退”。有效的化學復習課要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推理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抓好化學主干知識的梳理、內化和應用,使學生鞏固掌握化學學科本質的學習方法,注重科學素養的形成。
化學復習課要通過學生有效參與,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提煉和升華,突破重點和難點,通過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抓住本單元的關鍵知識點,同時突出知識與問題的整合,即 “以知識引問題、以問題帶知識”,把 “問題意識”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整個逐章梳理的復習始終:激活學生的思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設計 “引導型”問題,理清學生知識脈絡;利用 “開放型”問題,拓展學生的知識的深廣度;設計適度的“挑戰型”問題,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進行知識的整合綜合運用。
教學流程如下:
首先,對于傳統的復習課來說,單純地講題、講知識點完全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由于本節課要講授常見的酸與堿知識,因此在開課之前,做一個堿與指示劑反應的魔術,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加深對堿與指示劑反應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接著進行一個有關酸與堿的有趣的游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在游戲中都特別主動,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學。
其次,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改變了學生的簡單背誦和記憶的學習方式,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也減少了學生課后的負擔。本節課以小組合作、搶答、實驗等形式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在鑒別實驗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要先取樣這個很關鍵的步驟,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特別強調,以增強學生實驗操作的準確性。
再次,以發現、提出問題為驅動,以解決問題為主線開展教學。比如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的鑒別,課上花了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目的是想讓學生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得出結論,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知識掌握的同時,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發展。
最后,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在課堂的最后,讓學生自編習題,其中有一位同學的題目很新穎:碳酸鈉與酚酞指示劑的反應。這個題目涉及了后面的知識點,設計意圖很巧妙,讓筆者耳目一新,拓寬了教師對堿與堿性溶液知識點的解讀。當教師充分信任學生并有效引導學生時,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創意不斷,會讓老師感受到別樣的風景。
教師在化學復習課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避免填鴨式教學;巧用設計,用問題引導學生,讓復習課 “活”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李生寶.淺談化學教學中學生主體性體現[J].快樂作文,2011,(1).
[2]胡綺妙.對初三化學單元復習課有效性的反思和實踐[J].化學教與學,2014,(6).
[3]朱杰林.淺析無線鏡像技術在多媒體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教育技術,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