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樂
基于理解性學習的四個層次:經驗理解——本質理解——結構化理解——觀念文化性理解。基于課程理解性教學綜合模式的五個基本教學環節:課程教學文獻研究——觀念文化性內容和核心素養——前測評,教學目標與評價設計——任務分析,設計并實施理解性教學活動——后測評,師生教與學的反思。
參考基于課程理解性教學綜合模式的步驟及相關研究,本文以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為案例,論述這一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課前文獻研究。課前文獻研究主要是確定本節課宏觀上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中觀上在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中的地位,微觀上在本節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為教學的創新設計與有效實施提供參考。同時依托課程標準、高考考點、教師參考用書、中國知網、中學學科網等資源收集前人研究的優秀案例,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一是陸地自然帶的含義,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對概念性的理解較少關注,更不用說內涵上的研究,學生學習完僅僅是知道這一名詞;二是陸地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成因實質性的理解較弱。
2.提煉觀念文化性內容。觀念文化性內容是本質性理解、結構化理解的升華。本節課主要是關于地域分異規律,而地域分異是指地球表層大小不等、內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域單位的分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各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其中,帶有普遍性的地域分異現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異規律。表征地域分異的最重要規律就是自然地帶性。自然帶的解釋要兼顧空間和時間因素來解釋才更合乎事實。只有清楚了地域分異和自然帶的內涵才能進行更好的教學設計。
3.課堂前測和課堂調查。課堂前測和調查主要是針對學生對理性狀態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的掌握情況展開,理想狀態下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是本節課學習中的必備知識點,也是已學過的內容。基于此,教師的主要做法是:以小組為單位畫圖,組織教師與課代表、小組長進行訪談等。
4.確定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高考考點和學情研究,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 《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
(2)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布,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5.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
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學生思考自己向往什么樣的生活。
[課件展示]
(1)以一組圖片展示老師向往的生活:英國草坪,天氣晴朗,有人打棒球,有人踢足球,有人遛狗,更多的是躺在上面曬太陽。在大草坪上,視野開闊,看看不遠處車輛川流不息,聽著隨風傳來的草坪上孩子們的追逐嬉鬧聲,感覺像是大都市海洋中的一個綠色小島……
(2)展示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圖及自然景觀
[設置問題]在瀏覽 《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我國西北地區能否引進英國的這種草坪?
[學生回答]學生觀察展示的各幅圖片及兩地氣候類型分布圖后,回答不能。
[設置問題]根據 《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兩地氣候不同的原因。
[學生回答]比較圖示,得出諸如海洋和陸地,經度和緯度等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相對熟知的地理現象,引出矛盾或者對立,讓學生自然進入思考狀態,為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喚醒知識與生活積淀,并能總結復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世界陸地自然帶
[課件展示]
1.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世界自然帶分布圖。
2.以北半球為例,理想狀態下的氣候類型分布圖。
[設置問題]結合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在學案中,填寫理想狀態下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教師總結]

自然帶與氣候類型的相互關系
設計意圖:自然帶的概念及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是教學難點,更是這節課的關鍵。故強調用相關圖文信息,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構建由形象到抽象、由具體到概括的思維過程,得出自然帶的定義、命名、自然帶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由復雜的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世界自然帶分布圖,填寫理想狀態下的自然帶分布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課件展示]《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
[合作探究]
1.根據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你發現了怎樣的分布規律? (溫馨提示:沿經線方向和緯線方向尋找)
2.根據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試分析形成這種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
[各抒己見、交流發言]學生觀察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組內討論、組間交流,在交流互動的基礎上,求得問題的解答。
[師生總結]
設計兩條線路,由赤道到兩極與從沿海到內陸,給出兩條線路上的若干典型景觀圖 (主要是植被,植被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一面 “鏡子”),讓學生思考:
1.將自然帶景觀圖與相應的考察站對應起來。
2.從A站到E站的植被是如何更替的?
3.這種地域分異規律受什么因素影響?
4.這種地域分異規律在哪個緯度變現最明顯?為什么?

總結分異規律: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設計意圖:一是通過讀圖思考陸地自然帶的地域分異規律,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也培養學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二是比較地理事物的異同是地理學科的主要學習方法。在比較中,學生加深了對由赤道向兩極和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的理解,提高了比較概括和歸納能力。
[課件展示]給出若干材料,包括英國冷草坪的生長特點,探討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思考我國引進冷草坪引發的問題。
[學以致用、合作探究]
1.西北地區城市從歐洲引進冷季型草坪引發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3.請你為我國西北地區的城市綠化提幾條建議。
[各抒己見]討論思考后,輪番發言。
[師生總結]我國西北地區生態建設中究竟能不能引進歐洲冷草坪,應因地制宜地綜合考慮。在廣袤的大西北,有些地方如山地的迎風坡,降水較多,水分充足,依靠生長速度優勢可以造林為主;在水分缺乏的地方,如沙漠地區,依靠耗水少的優勢,荒漠植被成為適應環境的生存者;在水分條件稍好的地方,草原植被的種植優勢則最為明顯,可考慮引進。
設計意圖:運用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與評價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不僅使學生領悟到地理學的實踐價值,掌握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而且能提高地理實踐和創新思維能力。
[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以網絡圖的形式,縷清知識線索,完善認知結構。
6.課堂后測與教學反思
課堂后測:請你為我國西北地區的城市綠化提幾條建議。
本節課的教學構思與設計緊扣課程標準,體現課程理念。選取材料可信、翔實、豐富,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過程設計流程承轉自然,環環相扣,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關注學生的發展。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重視學科能力的培養,彰顯地理學科的實踐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學科價值觀。但在學生的引導上還較欠缺,活動設計應該更加多樣,要讓學生動起來。在板書設計上,如何科學、精確地體現知識結構和引領思維方面,可以進一步深化。
本文是 “理解性教學模式”的地理案例研究,以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地理環境差異性為基礎,以 “探究”為核心的教學設計,通過自然案例的研究使學生能夠 “學會學習” “學會探究”。學生只有通曉自然知識生產的過程,了解問題發現、分析以及解決的過程,才能在知曉自然知識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理解自然知識的真正內涵與價值。
[1]劉英琦.化學理解性教學與微研究的模式構建和實施[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8).
[2]劉英琦.基于 “化學理解性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以“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為例[J].科學教育論壇,2015,(12).
[3]王健,陳明選.理解性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J].教育評論,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