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筆者懷揣著美麗的教育夢想,來到這個地處山區庫區、依山傍水的小鎮。大山,美麗而貧瘠,大山里的人民,堅韌剛毅。他們不屈于貧窮的生活,于是,抱著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他們背井離鄉到城里打工,孩子也就成為留守兒童。在與孩子們的交流中,筆者越來越深地感受到:農村低年級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由于他們年齡偏小,加上社會環境及家庭教育的影響,普遍表現為膽子小,不敢交際;缺乏條理性,詞不達意;人云亦云,缺乏主見;隨意性強,不會傾聽……種種現狀,令人擔憂。
口語交際能力對兒童的成長起著啟蒙的作用。如何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讓他們跟城里孩子一樣敢說、會說呢?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的能力。可見,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于是,筆者決定立足課堂,立足教材,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說話欲望,重視實踐,積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但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學生,面對新的學校、教師和伙伴,他們非常不適應,出現部分孩子哭鬧、逃學的現象。部分孩子變得敏感、膽小,說話聲音輕,怕說錯話,怕教師批評,怕別人笑話,課堂上不能積極舉手,想說但又說不清楚。
針對以上現象,筆者努力創設情境,通過口頭造句、看圖說話、課本劇表演、故事比賽等大量口語交際的機會,鼓勵孩子積極、大膽地說話。通過表演和競爭,鼓勵引導孩子,激發他們的口語交際興趣,同時,加以肯定、贊揚等正面、積極的評價,以此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回歸天性的兒童,在口語交際中如魚得水,放飛自我。
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很難將一段話說完整的情況,筆者采取化整為零的措施,有層次、有步驟地地實施教學。根據教材內容,適當設計一些連貫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思考,讓學生從說好一句完整的話開始,然后從句到段。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生說話能力逐步提高。
例如,教學 《小蘋果樹請醫生》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第一幅圖上老蘋果樹和小蘋果樹在說什么?第二幅圖上的小蘋果樹在跟喜鵲說什么?第三幅圖上有誰?他們在說什么?第四幅圖上啄木鳥在干什么?蘋果樹在說什么?讓學生完整地說一句話,然后將幾幅圖連貫起來說。這些問題如同開啟心智之鑰匙,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入了思維創新的軌道。通過小組交流,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準確地說出圖意,并很快地把4幅圖連起來說幾段話,學習的興趣很濃。
由于各種原因,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靈活利用教材,做到有的放矢。
學校地處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地區,用的是 “蘇教版”教材,由于地區差異,在實際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小 “插曲”。如在教學 《春天來啦》時,按計劃是在3月上旬,但由于北方天氣較冷,3月份的春天,周圍的春意還不太明顯,筆者就等到天氣變暖時,共同設計了先讓學生看圖說話 “找春天”,再帶學生在校園的花圃邊找春天,金燦燦的迎春花、粉紅的桃花等吸引學生,讓學生坐在校園一角畫 “春天”,另外,筆者還讓學生利用節假日,到田野里、小河邊、樹林旁找春天,然后布置口頭作業,回家給爸爸媽媽描述自己看到的春天。
又如,二年級下冊 “練習6”,要求學生觀察自己喜歡吃的水果, “先仔細觀察一下它的形狀、顏色,再嘗嘗味道怎么樣。將看到的或感覺到的說一說,并用幾句話寫下來。”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把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帶到課堂上,先說出觀察方法,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所帶水果的形狀、顏色,交流觀察所得,接著讓學生慢慢品嘗水果的味道,體會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大多數農村孩子的家里沒有電腦,對 “電腦買品牌機還是組裝機”這樣的話題無從談起,對 “貨比三家,購物降價”也很陌生,筆者另辟蹊蹺,挖掘源頭活水,學生玩的玩具、游戲,看的電視、電影,讀的書報,聽到的故事,村里見聞,吃的蔬菜水果,參加的勞動,身上穿的,日常用的,甚至學生間的小事,家中的日常生活……筆者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積極挖掘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資源,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話題進行交流。
除此之外,筆者還努力創設一些交際情境,選擇貼近生活且兒童感興趣的話題,通過給爸爸媽媽復述課文、續編課文、編排課本劇、講故事、打電話、問路、傳悄悄話、購物等方式,營造一種口頭交際的氛圍,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使學生在合作、整理、想象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在教學中,筆者適時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在會說一句完整的話的基礎上,過渡到說一段完整的話。如學習 《“紅領巾”真好》時,筆者讓學生用 “嘰嘰喳喳”一詞說話,一名學生說 “小鳥在嘰嘰喳喳地叫”,筆者立即引導他將這句話說得更具體,學生說:“可愛的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叫。”筆者繼續引導,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叫,像小朋友在干嘛呀?學生說: “可愛的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叫著,就像小朋友在快樂地歌唱。”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形象又生動,一下把句子就說活了。這樣循序漸進的強化訓練扎實有效,學生在口語交際中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低年級的教材生動活潑,童話故事較多。在教學中,筆者緊扣文本,盡可能拓寬學生交際的途徑,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例如,教學 《三個小伙伴》時,筆者抓住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看圖想象:圖上有3個小動物分別是誰?它們在干什么?它們是怎樣做的呢?根據學生的回答,鼓勵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這樣,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又如,學習 《狼和小羊》后,筆者給學生戴上狼和小羊的頭飾,兩人一組進行表演。通過表演,不但再現了課文內容,而且讓學生學會了交際,學會了合作。
除此之外,筆者還通過創設角色情境、說演結合、填補課文、復述課文等方式加強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通過課文這個載體,把課堂變成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廣闊天地,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 “碰撞”生成更多的、具有獨創性的 “文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每個人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心理,小學生對此需求更強。在教學中,筆者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欣賞他人的表達,引導學生根據交際的要求,當好 “小小評論家”,進行相互評議,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在評議中提高交際水平。
在交際過程中,要經常用肯定和表揚的方式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教師的評價語言不能過于單調,一味地運用 “你真棒”來回饋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發言,有針對性地使用評價語言,如 “你太富有想象力了!” “你真會動腦筋!”“你不僅會傾聽,還會思考呢!” “我非常贊成你的想法,再具體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好嗎?”如此,孩子們品味到成功的樂趣,自然樂于交際!
筆者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口語交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最初的不敢說到躍躍欲試,再到積極參與、樂于交際,以極大的熱情爭先恐后地投入活動。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的訓練中積累了豐富的詞匯與交際方法,使交際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只要教師本著一顆善于發現、勇于創新的心,堅持從孩子的特點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口語交際課一定豐富多彩、妙趣橫生。他們的交際水平必會大幅提高!農村孩子的人生同樣精彩萬分!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興堂.小學語文“探究體驗式”閱讀教學法[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