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俐玲
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中職語文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的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術人才是職業教育的神圣使命,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理所當然應當分擔學校培養學生的重任。
1.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據調查顯示,在一些職業學校,語文學科嚴重邊緣化,有些專業語文每周課時為3課時,甚至只剩2課時;同樣受邊緣化影響,很多語文教師從師范畢業后,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系統的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教法培訓,在教學中仍然堅持單一的傳授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評價體制不科學,雖然采取了平時、期中、期末“334”的綜合評價法,但實際上平時的“3”也只是浮于表面,仍以期中、期末的考核為重;此外,教學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一些模塊的教學只流于形式主義。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培養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也應該革新教學模式,在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學習的同時,促進良好職業道德品質和健康職業心理的養成。
2.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現狀不容樂觀。中職學生個體身心還不太成熟,文化基礎薄弱,自我要求不太高,沒有明確的人生定位和遠大的職業理想。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有待加強,職業素養,尤其是工匠精神更是欠缺。據對筆者所在的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汽車工程系近年畢業生工匠精神現狀進行抽樣調查,已畢業學生對工匠精神幾乎不了解,工作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耐心恒心,再換、三換工作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已換過五六種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得很出色的員工很少,不超過10%;缺乏敬業精神,有職業認同感、幸福感的不超過50%,絕大部分學生僅把工作作為萬不得已的謀生手段。如此現狀很難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經濟結構轉型以及企業用人的需求,改變學生的精神面貌、職業精神刻不容緩。
3.社會呼喚重塑“工匠精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1]《綱要》強調了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中職學校是培養市場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就業為目標,必須重視企業的人才需求。中職學校在加強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還應重視對學生職業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養,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以畢業生的良好社會聲譽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對學生個人而言,具有較強職業精神,具有良好工匠精神,和擁有較高專業技能知識一樣,是他們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
1.理論價值。在我國各行各業呼喚重塑工匠精神,在對中職語文教學不斷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調查分析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現狀,并對“工匠精神”現狀存在的原因進行分析,結合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在日常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豐富中職生對職業的認知,為學校教育決策與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力的事實依據。
2.實踐意義。(1)學生層面。通過對學生工匠精神的調查,我們了解了學生工匠精神缺失的現狀,并分析了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因素;在日常教學中,發揮語文的人文性功能,培養學生的精益求精、吃苦耐勞、嚴謹專注等優秀品質,使學生在就業時能更快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增強職業的幸福感。
(2)教師層面。通過調查研究,中職語文教師更深入地了解了學情,更深入地研究中職語文教材的人文因素,促進了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推進了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改革。
(3)學校層面。通過對學生工匠精神現狀、社會用人需求的研究,調整了學校育人的方向,重視對學生職業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養,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畢業生的良好社會聲譽可以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4)社會層面。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學習,必然能為社會培育出大量優秀的、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勞動者,從而為加速社會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隨著中職語文教材以及教學大綱、教學模式的改革,中職語文的教學已更加能勝任“教書育人”的功能,探尋中職語文教材,“工匠精神”的元素無處不在,運用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也是切實可行的。
1.探尋工匠淵源。提及現代工匠精神,不可否認,目前德日在工匠意識的踐行上當屬世界領先,是各國爭相學習的對象。但細細追溯,在中國,工匠精神古已有之,所以在媒體對“工匠精神”一詞進行報道時,均采用“重塑”二字。學習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能增加學習主體的民族榮譽感,增強學習的動力。
“工匠精神在中國古已有之”這個觀點在中職語文課本中也可以得到印證:第五冊“古典的魅力”模塊中《庖丁解牛》一文可以證明:在遙遠的戰國,著名廚師庖丁已深得“工匠精神”的精髓。庖丁對解牛技術的精益求精,對解牛過程的專注嚴謹、在解牛成功之后的精神愉悅,甚至將解牛上升到“養生之道”,這些都是古人工匠精神的體現。第一冊《景泰藍的制作》一文雖然寫于近代,但實際上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卻是始于明景泰年間,葉老對景泰藍制作特有的掐絲、點藍兩道工序詳細道來,指出這兩道工序的復雜、精細與關鍵,也正是匠人們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體現。
2.認識工匠精神。中職語文教材包含著許多職業元素,通過對它的學習,必將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成長。在多元化的教材內容中反映“工匠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在教學中,如果能注意對這些元素的挖掘,定能幫助學生厘清“工匠精神”的內涵。
《敬業與樂業》一文中,早在一個世紀之前,梁啟超已經呼吁職校的學生要做到“敬業”基礎之上的“樂業”,這與百年之后的“工匠精神”遙相呼應,正是“工匠精神”的另一種闡釋。貫穿整個中職語文教學的一些文本更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說明:《咬文嚼字》中的精益求精精神;《“可燃冰”將解千年能源憂?》中對問題的探索精神;《米洛斯的維納斯》中藝術家對美的不懈追求;《血肉筑成的滇緬路》中為了理想不惜犧牲的精神;《貴在一個“新”字》的創新精神等等。通過這些文本的學習,都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工匠精神”的初步認知。
3.踐行工匠意識。在新版語文教材中增加了口語交際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兩個模塊,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工匠精神滲透的同時,可以借助這兩個模塊的學習讓學生踐行工匠意識。
無論是口語交際還是綜合實踐活動,都要求學生能夠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認真查閱資料,不斷改進計劃,與同學團結協作,在設計的細微處下功夫。這些素養都符合現代社會對未來職業人的要求,學生們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也無形地讓自身的工匠精神得到實踐的檢驗。特別是在《我們將來的事業》《產品推介》《分享我的創業策劃》《模擬求職應聘洽談會》等綜合實踐活動學習,以及《應聘》《介紹》《解說》《答辯》《協商》等口語交際的學習中,既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色,也檢驗了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職業素養,特別是工匠意識的踐行情況。
4.提升工匠品質。語文課本僅僅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一個引子、一個方向標,語文教學當以教材為出發點,引領學生開拓更為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唯有此,才能顯示語文學習的價值。在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滲透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探尋作家的敬業精神,如《〈物種起源〉緒論》的學習,達爾文觀察時的忘我精神;《蟬》的作者法布爾的敬業精神。學習作家的偉大人格,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頑強的毅力、博愛的精神等都是學生學習的對象。由《景泰藍的制作》的學習延伸到戰國的編鐘、唐代的三彩、明清的絲綢,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工匠對自然的敬畏、對職業的忠誠、對產品的精益求精、對服務對象的高度負責,也正因此形成了神奇的東方文化。
當然,我們還可以有針對性地給學生開列一些課外閱讀書單,如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喬布斯傳》,他的故事既具有啟發意義,又有警示意義,充滿了關于創新、個性、領導力以及價值觀的教育意義。如馬修·克勞福德的《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這本書告訴你“應該成為一位獨立的工匠,而不是一個待在格子間里、在信息系統前軟弱無力的,或低級別的‘創造者’”。[2]等等。語文的教學,應當多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帶著這種能力,學生可以終身閱讀,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我的工匠品質,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通過中職語文教育對工匠精神滲透,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由專職、專心向專長的轉變,從而更快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1]景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淺議工匠精神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J].現代職業教育,2017,(30).
[2]謝莉娟.淺析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J].現代職業教育,2017,(5).
[3]李家慧.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真實項目模式下——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教育,2016,(11):182.
[4]袁潔君.工匠精神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的融通運用[J].神州,2017,(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