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學科的重要使命。積極倡導語用教學的劉仁增老師旗幟鮮明地提出,把語言形式的學習和言語能力的發展作為核心目標。實踐中,老師們充分注重了語用,教學中充分體現教材的例子作用,注重引導學生去發現作者表達的秘妙,并且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鞏固習得的方法,提高表達能力。但是,每一次的語言實踐是否讓學生的言語經驗有所積淀了?學生的言語表達是否得到提升,言語智慧是否更為豐富了?學生的言語發展是不是真正得到了促進?
縱觀當下的語文課堂,大家都熱衷于在教學中挖掘各種各樣的語用點,以為只要練習,就是語用。聚焦語用練習,關注語用效果,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選點失當,泛泛而練。一是語用練習選點過多。二是語用練習選點不準。第二,設計欠妥,機械而練。強化了動筆實踐,弱化了理解感悟:注重讓學生動筆寫,忽視了理解感悟;捧出了語文知識,關閉了發現之旅:盛情地“捧”出語文知識,學生照單全收,依葫蘆畫瓢;體現了一定的深度,疏忽了必要的指導:語用練習需要學生動腦思考、用心表達,但教師一味地拋出練習內容,缺少應有的指導,語用練習分量很足、效果甚微。
語用練習要實現“例”增值、“言”致用,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增強語言、發展思維、豐富智慧、促進表達,必須整體優化語用練習的內容。
精準目標定位,開發語用練習內容。課文內容是顯性的,語用練習內容是隱性的。因此,立足、憑借課文,在課程理念的觀照下,自覺開發隱藏在課文內容中的語用練習內容資源顯得尤為重要。
那怎樣的語用練習內容有開發的價值呢?一要合理。年段不同,語用練習的重點應有所不同。第一學段要瞄準關鍵的詞句;第二學段要抓住重要的語段及其表達;第三學段要關注文體及其寫法。二要合適。要根據文章的寫作特色和作者的個性特點,根據課后練習設計來確定語用訓練內容。三要合情。要符合學情,確定語用練習內容要基于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基于學生的生活世界。如 《裝滿昆蟲的口袋》一文,有老師覺得法布爾尋找并捕捉紡織娘的這樣一個文本空白點是很好的語用點。其實,小學語文教材中,這樣的空白點很多。因此,它并不是我們這篇課文最佳的語用點。這篇文章重點寫了法布爾的兩件事:①找紡織娘忘回家。②捉小甲蟲遭責罵。結合年段目標,便會發現一個很好的語用點:圍繞中心,詳略得當地安排材料。可以讓學生探究:作者寫的這兩件事有什么共同點?寫法上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詳寫第二件事而略寫第一件事?學生在探究中會逐漸明晰,如何圍繞中心選擇典型的事例詳略得當地寫,積蓄謀篇布局的能力。適切的,就是最好的。依據目標,精心開發適切的語用訓練內容,才能讓“例”承載語用的功能,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學會運用語言。
優化達成路徑,提升言語表達智慧。把語文課文視為學習語言表達的范例眾所周知,但在實踐中,我們往往會失之偏頗。因此,我們要針對語用練習中存在的傾向性問題,優化達成路徑,實現語用練習價值的最大化。
1.變言意分離為深度融合。課堂中,老師們雖然重視了“學語言”這一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過度注重理解課文內容和情感熏陶的教學現狀大有改觀。但往往處理不好理解和表達的關系,語文的學習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曾經觀摩市級賽課 《黃河的主人》。三個老師不約而同地直奔描寫艄公的段落,品讀語言文字,引出正面描寫,接著簡單講解描寫黃河、乘客和“我”的相關段落,引出側面描寫。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一個小練筆。內容的理解與語言的學習是整合起來了,但是內容的理解擱淺了,沒有分量,沒有情感。殊不知,那波浪滾滾、萬馬奔騰、驚濤駭浪、充滿險惡的黃河,是艄公工作的環境,是人物活動的背景,怎能后置學習?艄公駕駛的羊皮筏子又小又輕,上面居然坐7個人。吞沒、啊這些撼動人心的詞句怎能讓它們悄無聲息地溜走?要重錘敲打,要靜靜咬嚼,要深情品讀,艄公的形象才能深入人心,學生才會感受到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魅力,才會對作者的表達方式“有好感”,也才會樂意在接下來的練筆乃至以后的習作中“很有成就感”地使用課內習得的表達方法。
語言學習不能忽視叩問學生心靈的文字,不能忽視人文的熏染。人文的熏染與語用的學習在課堂內做到無縫對接、深度融合,文本的語言和作者的表達方式才會具有生命力。
2.變技術訓練為自主探究。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不能變成純粹的語文知識教學,而要從語言文字本身出發,引導學生自主體會其精妙,探究表達方法。一位老師在教學 《海底世界》時,讓學生輕聲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這段話用到了哪些說明方法?體現了海底動物怎樣的特點?學生自學后,圍繞自學要求進行交流。接著,觀看視頻,了解海膽等動物的活動特點。最后,選擇一種喜歡的動物寫一寫它的活動特點,可以用列數字、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基于以上活動特點,筆者把教學步驟作了如下調整:①品讀文字,體會海底生物的特點。輕聲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圈一圈,作者介紹了哪幾種海底生物。抓住關鍵詞體會海底生物的特點。②比較句子,體會說明方法的好處。分別出示兩組句子,體會列數字、打比方的好處。③觀看海底生物的活動方式,用學到的說明方法寫一寫。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海底生物,用一種說明方法將它的活動特點介紹清楚。從語言文字的品味到說明方法的練習,學生唱主角,精妙處由他們自己體會,表達方法由他們自己發現。此時,再讓學生練習仿寫,學生興趣濃、熱情高,水到渠成。純粹的技術訓練,給予學生的是冷冰冰的標簽式的語文知識,唯有讓學生勤于思索、善于發現、樂于表達,他們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才會不斷提高。
3.變粗放隨意為精細指導。有效的語用練習總會體現出一定的深度,對于學生而言,是從接觸語言文字到創造語言文字的全新過程,需要教師精細化的指導。 《大自然的文字》第6自然段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段落,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另外,這個自然段構段的方式很特別。作者按看到的現象——提出疑問——解答疑問的順序介紹,極大地激發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這樣的經典段落恰恰是讀寫遷移的好例子。學習完這個經典段落后,接著出示“蜻蜓點水”的視頻,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法介紹“蜻蜓點水”。可學生的表達并沒有達到預期。究其原因,是筆者的想當然、粗線條讓這次語言實踐流于形式。第二次執教中,出示 《百科全書》中寫冰川移動的句子,和作者伊林描寫的文字比較,讓學生讀一讀,體會作者動作詞的精心選擇和擬人手法的精妙使用,喜歡哪一段文字,并說說理由;接著出示“蜻蜓點水”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察,再出示 《百科全書》上的文字介紹,讓學生學著作者將這段話介紹得生動有趣。接著,針對自然段的構段方式進行了指導,出示作者解答問題的部分,和文中的這一自然段比較:作者如果這樣寫,不是更簡潔、直截了當,一下就能揭示“廬山真面目”嗎?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作者按看到的現象——提出疑問——解答疑問的順序介紹花崗石,結構完整,體現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問題層層深入,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然后,讓學生學著作者的方法寫一寫“蜻蜓點水”,降低了難度,效果不言而喻。
成功的語用練習總是基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基于教師對學生精細的指導,這樣的指導更有針對性、更實在,讓學生拾級而上、步步為營,從而達成預設的目標。當我們用敏銳的心捕捉并優化語用練習,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搭建好支架,教材這個“例”就能實現增值,學生的語言能力就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