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燕麗
高中地理知識點龐雜、內容較多,涉及人文、自然地理兩個方面的多項內容,較之于小學、初中地理,在廣度、深度、難度方面有著較大延伸,因此很多高中生在基礎知識學習時面臨著較多問題,一旦遇到不理解的內容會對地理學習失去興趣。同時很多教師采用傳統的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授課方式,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保持集中,師生互動少,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當前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正大力進行新課改,要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并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推動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進步與提高。但是,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學應用的教學策略無法適應新課改教學的要求,需要學校對新課改理念加強學習,不斷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實現地理綜合素養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諸多基于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現代化教學方法應運而生,為很多抽象學科知識教學提供了方便。高中地理中的很多知識非常抽象、學生理解難度較大,教師使用照本宣科式講述地理運動、氣象變化原理,學生的接受度不高,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常感吃力,長此以往不理解的知識點越來越多,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法進行授課,教學準備階段先整理一些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之后講解一些較難的知識點時,通過投影儀進行播放,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得學生在觀看時在腦內形成地理知識動態立體圖,將抽象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動態畫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授 《氣旋與反氣旋》內容時,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氣旋、反氣旋運動情況模擬圖,學生可以直觀認識到氣旋是如何變化的,然后再播放識記該部分知識點的方法視頻,使得學生結合圖示更好地掌握氣旋、反氣旋概念,其中雙手大拇指向上、向下分別用來表示氣旋中心氣流的上升、下沉表現,氣流的水平運動變化情況使用手心握住四指表示,左右手分別表示南、北半球的氣旋變化。在學生掌握辨別氣旋、反氣旋的方法后,再在課堂中播放一段天氣預報,鼓勵學生結合預報內容分析其中氣旋氣象變化情況,促使學生在活潑有趣的課堂教學氛圍中踴躍發言,更好地形成地理氣象知識體系,激發學生對生活中存在的地理氣象的探索精神。
地理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課本羅列的知識點,而且需要通過學習具備分析地理圖表、繪制簡單地形圖、應用地理工具測量地形地貌等綜合性能力。因此,僅靠教師在課堂講解、學生自主練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講解一部分知識后,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地理發散思維思考題,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通過學生之間有效的合作,借助集體的智慧分析獲得問題的答案,促使學生在合作中實現地理知識應用分析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習 《城市交通運輸》內容時,教師可以選取本地區幾處上下班擁堵路段圖片展示給學生,每個小組負責分析城市一處路段的擁堵原因、路段規劃設計是否合理、改善擁堵的對策等內容。各個小組拿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后,由組長給成員安排調查內容,課后可以到學校圖書館、論文網站查閱道路施工資料;采訪城市交通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了解該路段擁堵時間,問題治理的阻礙因素等情況;還可以到擁堵路段實地調查周邊商戶的看法,詢問擁堵對自己的生產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等。調查結束后,小組成員對所有調查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出擁堵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相關路段設置的交通設施較多,可供車輛、行人通過的空間和面積縮小,以及城市使用混合交通模式,來往的車輛、行人交叉通過各個路段造成擁堵;最后,小組結合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善對策。該過程展現了每位學生的動手操作、邏輯思維能力,使得小組內的學生通過科學合理的任務分配、資料收集工作,完成教師布置的地理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地理信息篩選、問題分析、答案總結的綜合能力,還使得學生在合作中懂得團隊協作、互幫互助對任務完成的重要性。
教師在地理知識教學時,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一個具體的教學情境,應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情境中,使學生結合身邊事物更好地理解本節課需要學習的內容。該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以往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氛圍,吸引每一位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每個學生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探索欲進行地理知識的主動參與式學習。例如,進行氣候類型及相應的自然帶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根據本地區的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描述不同季節城市常見植被類型,氣候變化特點,待學生完全沉浸到情境中后,讓學生回憶城市公園、綠化帶種植的植物有哪些?樹葉與根莖是如何生長的,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描述本地區生長的常綠樹木、闊葉樹木的葉片、高度、寬度等數據,再從學生的答案中總結出該種氣候下植被的生長習性,以此讓學生更好地對本地區氣候有更直觀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抽象性的氣候地理知識。教授 《人口的遷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我國近代很多省市人民闖關東的歷史作為切入點,分析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是如何跨越地域、自然環境阻礙成功遷移到黑龍江、遼寧等地進行荒野開發的。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通過了解該部分人口的遷移史,更好地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學習和掌握。人口遷移屬于人文地理教學中的一個新概念,很多缺乏生活經驗、地理知識儲備較少的學生在該內容學習時存在較多阻礙,借助于具體的歷史情境可以讓學生產生民族親切感,分析處于當時的社會生活環境下自己是否會選擇遷移。從而分析造成人們闖關東的深層次原因,以及開發東北給該地區造成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多應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學生的實際生活、歷史認同感學習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以便更有效地通過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歷史事件分析地理原理,增強學生地理學習樂趣,培養學生應用地理思維分析事物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學策略的創新性改進,有助于學生地理知識理論學習、實際應用能力的顯著提高。因此,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授課中多與學生加強溝通與交流,了解學生是否接受這樣的教學方法,針對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方法及時進行改進,以此研究出滿足新課改、學生實際需要的新型地理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黃麗玲.高中地理課堂導入有效性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
[2]賈立坤.體驗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探索[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3]張校銀.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評價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4]安曉麗.高中地理微課設計開發與教學應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5]常珊珊.高中生地理學習過程優化設計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6]戚建濤.微課程輔助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