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雪
近年來,“微課”這個名詞在小學教師中也悄然流行了起來,什么是微課?微課有哪些作用?如何制作微課?也成了當下教師嘗試去探究的新鮮事物。那是不是所有的小學數學的內容都適合做成微課呢?經過為期兩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和自己的課題組成員認為不盡全然。
數學知識有其自身的獨有特點,為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有些知識是需要經過猜想、交流、驗證、辨析的過程才能完成。根據其特點,我們認為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做成微課讓學生自學。反之,它會阻礙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那哪些內容適合做成微課呢?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所以,一些需要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的內容不適合做成微課直接呈現給學生,而那些概念、定理等不需要經歷探究過程的知識點可以做成微課讓學生進行前置學習。
如四年級 (上冊) “公頃,平方千米的認識”,我們就可以做成微課,作為學生前置學習的內容。因為這節課的特點是定義性比較強,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這個定義是不需要探究的,直接呈現給學生即可。這節課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測量土地時常用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知道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以及它們與平方米之間的關系;難點是體會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并建立表象。而大的面積我們無法帶學生去實地測量,只能通過大量的例子,借助熟悉的場景,找參照物讓學生感受它們的大小。如果設計成微課則更加形象具體,可以彌補無法實地測量的缺陷,相信比看書、自學或老師講授的效果都好。
運用生動的微視頻不但能使枯燥的概念教學變得生動形象,還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學習本身是一個抽象概括的過程,內容顯得比較枯燥乏味,尤其是一些重難點的突破,再加上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只憑語言的講解很難解釋清楚,需要借助直觀演示,才能更好地理解。這時就可以利用微課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化抽象為具象,使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深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如四年級 (上冊)第三單元的“量角”和“畫角”,在學生學會了角的定義,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后,就要量角和畫角了。當然,這一過程前期是需要去探究什么樣的方法比較合適的,當學生得出量角器畫角的方法后,一些學生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法很快理解,教師又無法兼顧到每個學生,那怎么辦呢?這時候采用視頻重現畫角的每一個步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觀看視頻并按照每一個步驟跟著再做一遍,不但能加強技能的掌握,還能更好地激發學習的興趣。
微課能幫助我們留下知識形成的痕跡,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課內外的拓展性作業不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還是數學知識綜合運用的提升,好的拓展性作業不但能鞏固課內知識,還能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進步和發展,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如四年級 (上冊)第三單元“角”這節課后,有一個“數角”作業,按照課時目標,書本中只是簡單的數角的個數,沒有強調數角方法,只要學生能數出來就可以了。但是,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把知識加以拓展,利用微課把復雜的數角方法總結一下,甚至延伸到簡單的數圖形的方法。通過這一作業不但鞏固了一個“角”必須有兩條邊組成這一課內知識,在學習了這一知識后,馬上用微課加以拓展,不僅沒有違和感,反而是一種知識的延伸。通過對方法的總結,提升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發現數學的奇妙,從而愛上數學。
“數學文化”知識在小學數學中的滲透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體現,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教師和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理念在根本上也發生了改變,了解“數學文化”知識,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教師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充分體現“數學文化”的價值所在。 “人教版”的教材在很多地方都有滲透“數學文化”的知識,以“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游戲”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屬于讓學生自己了解的。因為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所以大部分不會在課堂上出現,學生也并不會重視它的存在,從而使這些內容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如果做成形象直觀的小微課,聲像搭配,再加入一些學生喜愛的元素,作為課后的拓展知識讓學生觀看,相信他們存在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如四年級 (上冊)第二單元“公頃、平方千米”的教學后,教材還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了另一個面積單位“畝”,豐富學生對面積單位的了解。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對這個知識進行深入地了解,很多教師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讀一下,或忽略過去不說,因為這部分內容考試不會考。為了解決課堂上時間的不足,可以將這部分內容做成微課,讓學生在課后回家觀看,從而豐富學生的數學視野。
再如,六年級 (上冊)15頁的“你知道嗎?”講述的是“黃金比”的知識,課本中關于黃金比的例子只是粗略地舉了兩個,對于它的存在和在生活中的應用沒怎么涉及,因此學生也不會太感興趣。如果教師利用微課,用聲像結合的形式介紹它在自然界和人們生活中的例子,學生會感嘆數學的奇妙,如人體中就有很多黃金分割點,人們的肚臍是人體總長的黃金分割點,人的膝蓋是肚臍到腳跟的黃金分割點,大多數門框的寬與長之比是0.618,等等。在課后以微課的形式觀看,不但能解決課堂教學時間不足的困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總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給小學數學教學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它不但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同時也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轉變。但教師運用這些新技術的前提是不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代價,合理地選擇微課內容,既發展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又發揮了微課的最大功效,在提高了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能減輕教師的課業負擔。
參考文獻:
[1]王羅娜.章蘇靜.唐彩斌.綜觀小學數學微課時代[J].小學數學教師,2015.
[2]斯苗兒.基于教學設計,把微課融進日常課堂——關于微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的幾點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4,11.
[3]張仕凱.對小學數學微課“熱”的冷思考[J].小學教學設計,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