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中 李 俊
2018年秋季是湖北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攻堅之年,既是一次機遇,又是一次挑戰。為什么改?怎么改?怎樣具體實施?這些問題都已擺在我們面前。對每一所高中而言,怎樣協調好高考與課改、學校與家長、學生素養、學校發展與對教育理想的追求諸多關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管新課改將面臨怎樣的困難,每一所普通高中都無法回避、退縮,只有知難而進,凝練每一門學科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才能為學生的發展和一生幸福奠基。
知識是教育活動中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文化資源和精神養料,教學改革必須回歸初心,這個初心就是人的素養,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這個導向的教學本質上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然而,幾十年的高考給了我們一個穩固的高中教學模式,教師苦教,學生苦讀,家長苦急,三者都苦盼最終的高分。新課程標準修訂與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創造性運用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研制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創建素養導向的學業質量標準,試圖回答在當前形勢下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是本次高中課程標準的修訂理念。先期進入課改實驗的省區激情投入,理性操作,則指引我們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突破,并提供如何較好的解決教師認知、選擇指導、教學組織、課程實施、考試評價、教學管理等問題的思路。
2016年5月已頒布的 《湖北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明確表示:2018年在秋季入學新生中整體實施、全面實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到2021年基本建立符合教育規律、順應時代要求、具有湖北特色的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模式。可以看出,此次湖北改革越推進,對考試內容改革的要求越高,也越急迫。這是社會要求教育培養多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由人的多樣性決定的。總的來說,此次新高考改革具有三多一適的突出特點,即課程實施多樣化、課程內容多層次、課程評價多元化、學生發展適合化。
傳統的高中課程結構的顯著特征是同一性,它要求每一個區域、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都按同一要求學習同一課程,以同一份高考試卷作為衡量標準。這種單一性課程實施的弊端已在幾十年高考中顯現。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提出:以人為本,學生個人的全面個性的發展,人人成才,要把為了知識的教育轉化成為通過知識獲得教育。符合國情、符合教育選拔、培養的規律的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實施,旨在把人放在首位設計,分類考試招生,多元錄取,綜合評價。這就要求普通高中學校完善分類分層、多元整合的課程實施體系,豐富課程厚度,優化課程互補功,實施必修、選修雙輪驅動和行政班、教學班雙軌并行的課程模式,促進學生在選擇學習中個性化成長。
武穴市育才高中 (以下簡稱“我校”)建校二十四年來始終奉行自強不息、爭創一流的育才精神,為了更好地開展新課程改革實驗,確保新課程改革順利進行,提高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水平和應有效益,學校立足實際、結合現實、面向未來,明確提出自己的辦學宗旨: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人。學校應適應學生,而不是學生適應學校,就是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明確地把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深化改革的重點放在了轉軌和特色上。對于課程實施,組織構建新課程改革項目組,下設課程實施研究組、課程編制組、課程開發審核組、學生選課走班指導組、學分考核、認定管理組、研究性學習管理組,理解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和現實背景,做到傳統中創新、反思中成長,實現課程研發人員對高中課程改革的準確把握。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學校主體文化基礎與現實課程資源條件的分析,探索教學班與行政班和諧有序健康高效的管理之路,探索構建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管理辦法,加強課程資源的二度開發,落實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設置,建構符合學生實際、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最終制定符合新課程精神的學生管理方法和制度,激勵教師和學生積極走進新課程改革。
本次招生制度和課程改革實施前我省高考模式為“3+綜合”,學生在綜合科雖然有文理選擇權,但是這三科必考科目都是同一份試卷、同一尺度要求。在文學或藝術等方面具有特長優勢且某一科文化課基礎相對較弱的考生,或許會因分數相對劣勢而與夢想高校失之交臂、遺憾終生。
新的課程標準和考試改革則充分考慮了學生學習水平和興趣的差異、學科潛能和未來發展方向的不同,設定了新的3+[6選3]考試標準:取消文理分科,不像之前那樣只能在文理科中被動選擇,其中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為核心科目,各科滿分150分,均計入總分;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嘗試文理交叉組合,可以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任意3個科目,成績按等級賦分。此外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取最好成績計入高考成績。
由于在理、化、生、史、地、政等6個科目中,同一個科目,有的學生只將其作為學考科目,有的學生則會將其選定為高考選考科目,這就要求學校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我校結合自己實際和學生學習需求,建立與特色建設相適應的新課程體系,對課程進行編制、改造、實施、評價,開展分層次特色課程建設,實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多項選擇。
因材施教——提倡ABC分層次教學機制。初升高進校后,年級采取系列摸底考試,劃分確定層次,視學生的后期學習成績、學生的具體情況,可遞進或降層。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立不同的培養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讓各層次的學生確立各自的奮斗目標。
多層整合——滿足走班模式下雙軌并行。即在選科后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分層,以此提高效率,減輕負擔。行政班、教學班雙軌并行:①摸底年級各班選科人數分布;②分類組合式匯總與人數分布;③按科目組合式,重新組班 (或拼班);④統計各選科式組班中各科目人數分布 (以確定科目班數);⑤調配教師人力資源;⑥編排課表、安排上課教室、發放學生課表。同時在教師方面確定備課分出層次——作業分層聯系——課內外分層輔導——教學評價分層次的異步達標標準,既有利于優秀生綜合能力的發揮、也有利于較低層次學生潛在能力的舒展。
2018年,湖北省新招生制度改革和新課改為了體現由唯分數論錄取向綜合素質評價轉變,要求學校的課程評價功能逐步由重甄別、選拔評價轉向學生的發展性評價。
面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被置于更重要、突出的位置,我校制定了符合各年級段的學科評價維度,學生課程評價規劃從高一開始實施:①高一構建學分認定評價體系。建立學生檔案袋及模塊學習登記表,得分內容包括課時學習、課堂表現、書面作業、實驗與實踐,、模塊測試、成果等內容,模塊考核后利用綜合能力雷達圖統計評價;②高二構建學生選課評價體系:通過選修課讓學生嘗試了解自己興趣所在及未來要讀的專業,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提早謀劃,對自己的學習和職業生涯做出選擇判斷;③高三遴選標志性成果評價體系:針對每個學生的主要特點和突出表現,整理、遴選能反映其綜合素質主要內容的具體活動記錄、典型事實材料以及標志性成果等有關材料,采取集體評議等方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觀評價。
此外,我校針對普高的實際審時度勢地提出了小步子、快節奏、多反饋、分層次、強落實的教學方略,教師評價由關注個體專業水平改變為“三看”:看是否關注學生差異,體現教學層次;看是否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全面參與;看教師是否傾注真心、耐心、用心。通過多元評價,向學生、家長、社會宣傳“讓每一個希望都長成參天大樹”的育才人多樣化辦學理念。
人才是多方面、多層次、多規格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顆“種子”。用一個標準、一個框子要求與衡量學生,這樣反倒會埋沒甚至毀掉一批人才。新高考選考的三門科目,直接決定了學生將來在大學里學習什么專業,以及今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這將改變進入大學后才思考自己未來職業的狀況,這要求學生盡早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點和專業方向,職業生涯規劃將擺上學生的高中教育日程中。因此,育才高中致力于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環境與條件,碩果累累就是證明:每年通過特長考試進入“一本”的學生占特長生的45%以上,進入“二本”的達87%以上,“三本”達線100%。學校將會繼續多樣激發學生的潛能,跳出“工具人”的培養怪圈,轉向 “發展的人”的培養,讓每一個夢想都變為現實。
為了喚醒學生的獨特與潛能,聚焦落實立德樹人,凝練學科核心素養,學校開發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選修課、研究課、社會實踐課等課程。一是傳統普及課程——美術、音樂、體育、傳媒、空飛空乘、音樂欣賞、心理健康等,現在已經發展為包括英語口語、書法、閱讀、辯論、動畫制作、棋類、球類等29門選修課程。這些全部納入課表,學生自由選擇,實行走班教學,學校全程監控。晚飯后的半小時固定為全校書法練習時間,配備專業書法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二是德育課程——設置了熱心電話、書信溝通、面對面交流三個形式的心理課程,先后積極開發了心理健康教育、音樂欣賞、砥礪人生、心泉等校本教材并隆重推出入學教育讀本青春起航。同時,團委與武穴市西菜園社區長期開展社校共建活動,定時開展進社區、助孤殘、美家園德育;三是節慶課程——每年舉行白鶴藝術節,讓學生在享受快樂學習的同時在活動中張揚個性,為適應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可以預見,2018新招生制度改革和新課改的實施將使我省高中教育改革實現歷史性的跨越,它從高中各學科的功能性出發,提煉了學科的觀念和核心素養,為素質教育的落小、落細、落實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方向。在新課改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面前,每一位高中人只有挑戰自我、知難而進,才能將難題轉化為發展的良機,厚積薄發。
參考文獻:
[1]韓震.著眼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N].中國教育報,2018-1-18,(5).
[2]尹后慶.為學生發展和一生幸福奠基[N].中國教育報,2018-1-19,(5).
[3] 郭振萍.高中新課改[J].中學課程輔導,201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