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林逢鎮和同小學 廣西田東 531500)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引進與新課程的不斷發展,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也在不斷適應新課程的發展而有所革新。回望傳統的教學,老師是教學的主體,在課堂上老師一味地講,學生機械地聽,只要將老師所講的都記下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考試取得好成績就算是達到了最終的目的,學生完全是在老師的“控制”下學習,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這樣就算是能夠取得好成績,其實也失去了教學原本的價值。本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意識,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習效果很好[1]。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科目,其中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要想讓學生能夠很好地學習、理解語文知識,就必須要有學生自己的思考,讓學生也參與教學中,為此老師要為學生創建良好學習氛圍,給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學生隨時可以對不理解的知識提出來,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對此要多加鼓勵與肯定,另外,小學生的創新潛能是無限的,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潛能,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進而全身心投入其中,從而不斷提高學習效果。
一切認知都是從疑問開始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學生采取“兩歡迎,三允許”的政策,兩歡迎指的是:“歡迎學生質疑,歡迎學生爭辯”、三允許指的是:“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改正,允許學生保留意見”。在教學中老師要為學生留有寬松的環境進行質疑,并鼓勵學生要多質疑。一言以蔽之,應在最佳的時間,最佳的環境。在學生提問老師的時候老師要認真傾聽,在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老師要先想好再回答,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較多的弊端,主要體現出來的就是師生之間沒有互動。多年來我們習慣于依據自己設計的思路實施教學,自以為是地認為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得學什么,學生要完全按照老師的想法來學習。這種教學模式達到的效果就是:教學氛圍死氣沉沉,教師講得吐沫橫飛,學生對學習完全沒有興趣。其實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歸根結底是師生角色沒有平等,將老師擺在高高的位置,學生處于被動位置,由此,對此要加以改變,讓教學“活起來”,實現師生角色的平等性。新課程強調:在教學中,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學生是教學的主人,而老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在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發言,尊重學生的想法與見解,在平等中共進,真正達到師生互動,不斷提高教學效果[2]。
教學互動是信息傳播的過程,指的是在教學中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這一系列的交流讓學習者形成組織,自我構建,共同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共同解決,獲取知識。教學互動的構建要注意突出和諧、合作、共創等效應。在教學中教學氛圍要和諧,師生關系要和諧,學生的身心發展要和諧。老師要為學生創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在教學中注重合作,讓學生學會團結協作去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師生之間要構建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老師要收起以前嚴肅的面孔,多對學生微笑,和學生交朋友,與學生合作,為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共同努力;共創指突破傳統教學中的強制、硬灌和單向傳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體現每個個體的優勢與特性,并集思廣益,不斷提升學生的集體創造性能力。
老師要依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把教學目標分為兩類:必達目標和爭達目標。必達目標指的是必須要學會的知識。所謂爭達目標就是有一定難度、有一定創新意識的需通過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對于不同的學生老師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對于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在完成必達目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完成爭達目標,但是對于學習不佳的學生,學生完成必達目標之后老師就要加以鼓勵與表揚,如果學生有余力,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完成幾項爭達目標。這樣,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對學習的興趣會更濃,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不能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整堂課都聽老師講解,這樣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的形成,教學效果低下。對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的,讓學生自學能力不斷提升。
總之,小學語文不但是一門基礎科目,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十分重要的一門科目,學好語文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怎樣學好小學語文值得廣大教育者思考。本研究將師生互動模式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科的靈活性與生動性,在教學中老師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明白團結互助的重要性,學生和老師的關系和諧了,共同進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