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相結合的學科。它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對生活中數學規律的高度總結和概括。但是,很多小學生認為數學知識枯燥乏味,并沒有認識到教學學習的重要性。對比,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逐步展開探索,發現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生活化情境,為學生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實施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數學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就是使教學內容融入學生生活,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在生活中輕松地掌握知識,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小學生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將學習內容和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改變了“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而且使數學教學過程更加豐富多彩,也符合新課改的精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逐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后續知識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W數學學習也不例外。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有學習的欲望,才能積極思考、努力探索,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再加上小學生天性活潑、愛動,很難長時間地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營造學生熟悉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生活化情境的融入,抽象、不易理解的數學知識也會變得具體且形象化,從而便于學生理解。
2.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眾所周知,小學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單純地講解數學公式、定義和概念,必然增加小學生的學習難度。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法也必然發生很大變化,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數學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生活和所學知識形成必然的聯系,通過再現學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借助現實生活來獲得知識技能。此外,數學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利于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將生活情境融入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提高自身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生活中,人們經常用到數學知識,可以將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例如,小明到文具店買鉛筆這個事例,就需要運用計算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小明不但復習了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如果沒有這方面的體驗,雖然也能拿到別人找的零錢,但卻無法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對數學產生更深刻的認識。
小學數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基礎打得好,才能更好地學習高層次的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理解數學的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筆者認為,以下措施能優化教學方法,加深、豐富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
1.以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豐富的數學知識,如上課時間、購買學習用品等,都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以數學的角度來觀察生活,用心來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例如,學校和家里是小學生最為熟悉的場所,學生都可以將其視為自己的觀察對象,這也是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之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不知不覺地將其融入教學之中,挖掘學生生活中的各類數學知識,讓數學知識變得可親、可感,讓學生想學、樂學、好學。
2.在教學中融入簡單的生活知識。小學生尚不成熟,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不強,對于稍顯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常常感到很困惑,也缺少解決困難的信心,此時將復雜的數學難題轉化為簡單的生活問題,就能夠有效降低學習數學的難度,幫助學生快速學到實用的數學知識。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教師要積極地走入學生生活,努力挖掘出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其二,并非所有復雜的知識都能夠轉化為簡單的生活元素,要考慮到知識應用與教學活動之間的聯系,從整體的教學層面來考慮問題。
3.教學設計和呈現方式應體現生活情境。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提供一些有趣的生活素材,題材及呈現方式應多樣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不是生硬地以教師的思路和教材的方法進行教學,也不強求學生用統一的方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此外,還要給學生預留充分的討論時間,以及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思維途徑生成新的教學資源,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滿足感和自我實現的愿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在生活情境中與學生更好地進行交流。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交流,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避免出現走神、困倦等現象,還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性格、學習等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幽默的語言為學生講解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故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例如,舉辦運動會的時候,將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對運動會的參賽項目、參賽選手、獲獎情況等進行整理,然后統一匯報,如此不僅可以讓學生運用相應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
總之,小學生的數學教學應該具有現實意義,且能夠學以致用。小學數學教師應努力創設生活化情境,發掘、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在生活中歸納含有數學思想的方法,便于學生理解、接受數學問題,讓學生認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真正用處,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能力,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獲取數學知識的技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