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晶晶
對教師來說,新課標的實施無疑是一次新的挑戰,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什么樣的生物課才算是一堂優質課?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將優質課的標準絕對化或用單一標準機械地去判斷一節課的價值,肯定不是課程改革倡導者所期望見到的一種現象。但如果對好課的標準不作一些基本的界定,又會導致教師在教改前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教師只有對怎樣的課是一節好課有了大致的認識后,才能上出符合課改精神的好課。
新課標是新教材編寫的指導依據,在綜合考慮了學生發展的需要、社會需求和生物科學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它提出了四大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比如,在“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這節課中,教材以生物膜的探究歷程為主線,設問引導學生動腦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并建構生物膜模型,使學生從中體驗科學的實驗思想和實驗方法。整個教學設計中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關于“倡導探究性學習”這一基本理念。
再如,“群落的演替”這節課,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其實很簡單,就是群落演替的一些基本概念,因此,在這堂課中要充分體現探究性學習就很難。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從另一方面入手,即通過準備翔實的人類對群落演替影響的相關資料,并聯系大量的生活實際,來啟發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思考,使學生受到觸動,這也同樣體現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說,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并不是每一堂課都必須體現這四個基本理念,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而加以靈活運用,以學生有效習得教學內容為準則。
教學目標是課堂中所要完成的任務,它又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①知識目標的制定應切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仔細研讀教材后,還應抓住本節課的核心知識,并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②能力目標要重視過程與方法的學習,重視探究能力的培養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新課標要求中體現最突出的部分,在制定時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挖掘生物科學的育人價值,以凸顯科學教育與生命教育。
比如,“從生物圈到細胞”這節課是高中生物的起始課,承擔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熱情這一重要任務。教材中有大量豐富的事例和圖片,但其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學生全部掌握與這些事例相關的生物學知識,而是要通過生活實例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欲望,重在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一味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強調知識的掌握,把重點放在知識目標的達成上,這顯然就違背了編者編寫這一節教材內容的本意。
又如,“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這節課涉及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脫水縮合反應,肽鏈、肽鍵等許多有機化學的知識,學生如果是在沒有一定有機化學基礎的狀態下來學習這些知識,就會覺得非常困難。因此,這一節的知識目標任務本身是比較繁重的,教師需要在課堂中適當地補充一些有機化學內容,并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知識,而40分鐘的課堂時間有限,那么,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部分自然就可以削弱,而把重點放在知識、能力目標的達成上。
在認真制定好教學目標后,教學目標的內容是否能如教師所愿圓滿達成,則要通過教學過程的實施來檢驗。通常,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這些方面來觀察:教學中情境創設是否貼切生動,簡單明了,富有懸念?教師呈現的知識內容是否邏輯結構合理,核心內容突出?學生是否能實現知識的自我構建?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步驟清晰?學生的學習方法、能力培養是否明顯?
比如,教學“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這節課時,教師就可通過展示尿毒癥和血液透析的圖片,設疑:血液透析為什么能治療尿毒癥?由此引入課題,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牢牢抓住課堂。又如,教學“群落的演替”這節課時,就可以播放火山爆發的視頻來引入,極具視覺震撼力,并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火山爆發后群落的變化。再如,“細胞呼吸”這節課將化學與生物相結合,通過演示實驗“花生的燃燒現象”來啟發學生思考,形式新穎而有趣,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
在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全面發展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評價課堂的標準,也是在滿足學生學習和促進學生發展等一系列課堂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筆者認為,在生物課堂中固然應當體現自主學習精神,使學生的主動學習活動充分,但倡導新的教育理念并不等于完全拋棄傳統教學觀念,接受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和合作學習等都是頗有成效的。
以“細胞呼吸”這節課為例,從這節課的知識內容來看,知識量龐大且易混內容很多,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就可借鑒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4次比較,包括“有氧呼吸三階段的比較,無氧呼吸兩種類型的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細胞呼吸與體外燃燒的比較”,以幫助學生區別重難點概念,從而使學生充分掌握“比較法”這一重要的生物學習方法。也就是說,即使是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傳統方法也并非意味著過時,我們評價一節課的好壞,還是應始終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上考慮,應集眾家之所長,從而有效達成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目的。
一節好課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并進行有效調配,比如,準備各個教學環節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和實驗材料、用具等,是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在備課過程中,對于教材應適當利用、挖掘;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要科學、合理、富于創造性;課堂在進行現代化武裝的同時,傳統的板書也必不可少,而且應當清晰、簡潔、明了,以利于學生對知識形成一個整體印象。此外,還應注意多種相關教學資源的合理開發,要充分考慮這些課程資源的作用,做到物盡其用,以有利于新課程的實施,使生物科學富有學校或地方特色。
當然,一節好課也應當是維持常態、有待完善的課,不少教師的公開課、觀摩課都容易出現準備過度的問題,致使課堂雖然比較圓滿,但沒有新的生成,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筆者認為,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師生能夠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
綜上所述,好的生物課本身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它一定是活的、美的,一定會給正在其中的人們帶來愉悅和啟示。評判課堂優質與否的標準很多,但要真正加以完整界定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要在不斷追求高效率的過程中,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根據學生學情,探究合適的教學策略,從而使課堂真正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