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寧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北厙中學,江蘇 蘇州)
新課標反復強調上下文語境對語文學習的重要作用。新詩中有很多陌生化詞語,生造詞較多,對于中學生理解詩意會產生阻力,如果不結合具體語境而只是憑詞典上的抽象的義項來判斷其含義,往往會模糊該詞的真實含義,難以理解詩歌的真實表達。因此,結合上下文語境品讀詩歌的意義,在新詩教學中起到關鍵作用。
新詩語言優美,耐人尋味,很多時候卻難以理解。要想更好地品味詩歌的語言,聯系上下文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韓軍老師在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引導學生體會“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中的“家”和“客”是否矛盾,學生聯系上下文很快就明白,此處并不矛盾,此時的家還只是父母的家,寫出了詩人對這個家的陌生,借矛盾的詞語表達一種復雜的心酸。結合上下文不僅可以品讀詩歌中用詞的準確性,還可以解讀詩歌語言的構思,以及詩歌語言的語用目的。
教材中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算是他的詩作中明白曉暢的一首,但引領學生深度解讀還是需要下點工夫的。很多學生初讀時就很喜歡,感覺語言優美,態度非常的樂觀、積極向上,但隨著進一步解讀,又會有更深且不同的感受。有些教師便會抓關鍵信息,比如,如何理解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經過點撥,學生從一個“只”字讀出了詩人的態度,由此出發學生再聯系上文發現,詩人只有對別人美好的祝愿,學生感受到海子與冰冷的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體會到詩人不同尋常的思維,進而感受到獨屬于詩人的獨特的靈魂和他感性至上、自由至上的精神。
教師可以在新詩教學開始之前,激活學生已有認知材料,使之產生興趣,并打通新舊知識,為接下來的學習、理解奠定基礎。比如某位教師在教學《雨巷》前,先詢問學生對雨的感覺,為教學定下感情基調。教師也可以在學習中激活,即教師在新詩教學中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或者先前所學的課文等來激活學生的知識經驗儲備,促進其對新的認知材料的學習。
教師在執教戴望舒《雨巷》時會覺得困難,整首詩很朦朧,主旨也是說法不一。某教師在執教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理解,由于學生認知背景的差異解讀也會有所不同。很多學生從“丁香姑娘”入手解讀,認為這是首愛情詩,教師先保留意見。在這時穿插背景資料,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失敗后不久,接著引導學生再次品讀詩歌的情感。學生發現此詩還可以這樣解讀:即知識分子在革命失敗后的悵惘彷徨,以及理想不能實現的落寞。不管是何種解讀,都要言之有據,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
教師可以利用社會文化因素,引導學生通過追溯文化歷史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運用社會文化語境教學最常見的就是“知人論世”,即介紹作家的生平經歷、創作背景,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比如教學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學生大都認為其主旨是對祖國的謳歌與贊美,但郭初陽老師教學本詩卻選擇了另一個角度。郭老師在課堂上引入25年后舒婷與一位作家的對話,進而引導學生解讀本詩的不足之處。在這段資料呈現過后,郭老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寫作意圖,辨析“祖國”和“國家”的區別,學生比較發現,“祖國”是文化概念,“國家”是政治概念,詩句中“我是你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明顯與“祖國”一詞不相符。此外,由于時代所限,那句“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喂養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一種把國家與人民視作母子的一種表達,一種近乎血腥的方式報答母親的一種表達,在那個時代這種謳歌方式是比較常見的,現在看來卻有些不妥之處。
郭初陽老師結合時代背景、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圖和作者后來的評價,帶領學生不僅解讀了《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一首詩,還培養了學生如何讀詩,如何用批判的眼光讀詩的能力。
情景語境指現場語境,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現場語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現場語境因素為新詩教學服務。
在新詩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營造適于詩歌文本的情境、氛圍,有利于學生感受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情感,運用適宜的語速、語氣、語調和節奏朗讀詩歌。例如,韓軍老師在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時,以《遙遠的思念》這支舒緩、悠揚的曲子作為背景音樂,為學生示范朗讀這首詩歌,韓老師對語調、語速和感情的把控恰到好處,即使還沒開始解讀文本,有些學生已對詩歌有所感知,流下熱淚。這就是構建情境因素朗讀的力量,教師通過音樂,通過范讀,既為學生構建了朗讀詩歌、解讀了詩歌的氛圍,也為學生朗讀作了很好的示范指導。朗讀與解讀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環節,飽含深情地朗讀有助于更好地解讀,深入地解讀可為朗讀增添韻味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