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勝 生曉玲
(山東省萊州市文峰中學,山東 萊州)
2015年的山東省暑假遠程研修我們開始正式接觸“微課”這一新興事物,在各級各類優質課比賽中,使用微課教學,也正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維度。近年來,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也探索、嘗試引入微課教學,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課堂生成和提升教學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現結合日常教學實際,談一下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對于微課教學的初步探索與應用。
中國微課創始人、正高級教師胡鐵生是這樣給微課下的定義:微課是一種以教學微視頻為核心載體,基于一個學科知識點(如知識點、技能點、問題點、情感點等)或結合某個教學要素和環節(如目標、環節、活動、過程、評價等)而精心設計和開發的一種短小精悍的優質學習資源。
胡老師從六個方面對微課概念進行了解讀:①教學針對性強;②教學過程簡短;③教學內容精選;④資源容量較小;⑤注重教學設計;⑥服務學生學習為主。
胡老師概括微課應該具備“短”“小”“精”“悍”的特點。“微”是外在特征,“課”是本質特征。外在特征是“短與小”,內在特征是“精”,目標是達到“悍”。微課是為學生的個性化自主高效學習而設計制作的一種新微型課程資源,是移動互聯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
思品課上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片段來導入新課,會拉近學生與教材、與社會的距離,或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有利于營造融洽、和諧的課堂氣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扶不扶?》的微課視頻被用于《生活中有是非善惡》一課的導入,自行車倒地“扶不扶”比老人摔倒“扶不扶”這一深層次的社會道德問題更接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引導學生思考,面對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制作這個微視頻的特點是:精選事例,引發思考,突出一個“精”字,“精致見大”。
為了實現教學疑難點的突破,我們通過提供典型、真實的微課視頻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之成為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議論”的有效依據。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深入、廣泛的討論,在與他人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加深認識,便于將每個學生思維火花有機整合起來,形成完整、全面、正確的立場和態度。
在解決《人與大自然的不和諧之音》中“環境問題及其危害”這一教學難點時,我們的學生走進了化學實驗室,錄制了一段“處理口香糖”的實驗視頻,并提出問題:小小的口香糖會帶來環境問題嗎?又有哪些危害呢?從而引發學生廣泛的思考和討論,在面對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懂得面對環境問題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制作這個微視頻的作用是:身邊事例,現實體驗,突出一個“小”字,“以小見大”。
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目標的培養,制作體驗型微課視頻更能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上可以圍繞這一體驗式微課視頻層層遞進地給學生提出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既可以避免陳舊案例的重復使用,又可以拉近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在集備《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這一節課時,我們將一位小同學清明假期三天的生活照片及口述錄音制作成一個《快樂假期》的體驗型微課視頻,授課過程中我們所設置的問題全部圍繞這一視頻展開,如交往的范圍、交往的意義、擴大交往的方式及應注意的問題等,從而有效解決了使用重復、陳舊案例讓學生感覺課堂乏味、無趣,而又無法真正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尷尬局面。我們制作這個微視頻的作用是:體驗事例,無縫焊接,突出一個“焊(悍)”字,“串聯見大”。
一年多來,從對微課知識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一知半解,從對一些微課制作軟件的聞所未聞,到現在的初步應用,包括了上文所提到的所謂的“導入型”“實驗型”“體驗型”微課也都是自己的杜撰,在今后的微課教學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繼續思索,對于微課教學的探索,我們一直在路上。
微課雖然不大,但教學意義重大。我們有理由相信也讓我們共同期待微課教學帶給我們大家的美好回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