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第二實驗中學,山東 泰安)
由于一些教師對英語學科的教學規律和特征把握不到位,合作學習在教學中所發揮的效率并不盡如人意。比如,合作過程中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性,但英語對初中生來說,自主學習是有較大困難的。在缺少教師指導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很好地把握詞匯的發音和語法。而這種“自主認知”一旦形成(比如把“vacation”讀成“我開心”這種“中式英語”)就很難糾正。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組織和應用有其自身的要求。
在策略上,初中英語教學的合作學習應該注重三個方向上的把握。
大多教師過于強調合作分組時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以保證教育的均衡。這種分組架構有利于小組內部角色分工(比如組長、記錄、“發言人”、跟學),也利于小組間平等競爭機制的建立。但這種分組架構不應固化,固化的結構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而且激勵性偏弱,所以,經常變換一下分組形式,比如我經常采用組建兩個動態“尖刀組”的形式,激勵學生以進入“尖刀組”為榮,一段時間后,又“打散”尖刀組讓這些學生到“異質組”中去當組長,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這種動態的形式既靈動又益于學習,是值得嘗試的。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自主性比較高,教師的參與度相對較低。由于教師管控較弱,學生主動學習意愿的激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主動合作學習意愿的激發,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豐富合作學習的形式,除了討論,還可采用演講、游戲、表演等形式,以增加合作的趣味性;二是多采用競賽形式,使小組間形成競爭機制,調動學習熱情;三是注重評價技巧。在評價時盡量以“集體”為單位,強調團隊而不突出個人,而且評價應以正面鼓勵為主,少批評多表揚。
對于英語水平和合作能力都處于“初始”階段的初中生來說,組織合作學習千萬不能采取“大撒把”的策略——教師的指導、管理和策劃作用必須得到重視。
在合作形式、內容、目標、質量以及合作學習的流程等方面,教師都應進行精心設計。而且在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也應增加“參與度”,對學生進行全過程的指導、幫助和評價管理,從而保證合作學習效果。
缺少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合作預習,很容易出現一些偏差,比如把單詞的語音讀錯,對詞匯的語法應用認知不清,或者對預習的重點把握不住等。這樣反而會給教學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在組織學生預習時,教師應做一些輔助、指導工作。比如把預習的內容、重點、方向給學生先梳理出來,比如制作一個新單詞、新語匯讀音、用法的視頻(或語音)課件,讓學生跟學。
在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情境式的表演活動,這樣既有趣味,又能訓練學生應用能力。比如“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這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自己設計對話,分小組進行表演。如,學生A:“I think a good friend makes me laugh.”學生 B:“for me,a good friend likes to do the same things as me.”有的小組將之改為:“Good friends should share happiness.”“I think my best friend comforted me when I was sad.”這樣既展現了個性,又訓練了表達。
在總結歸納時以合作形式完成有兩個好處。一是提升了效率。小組同學經過分工,有人梳理單詞、有人歸納語法要點、有人整理例句,然后共享歸納成果,效率要比個人歸納高得多。二是可以實現拓展,學生間集思廣益比教師帶領拓展要寬泛得多。比如,“This is my sister”這一課學習家庭成員類的語匯,在歸納階段讓學生合作整理。這個學生有這些親朋(比如younger brother,grandpa)、那位學生有另一些親朋(比如 uncle,cousin),大家把這些匯集起來,就比教材和教師列舉的廣得多。
所謂的交互,是指學生在共同協作完成學習的基礎上,通過互為師生、互為幫手的形式展開學習。交互式合作拓展了合作形態,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能有效提升學習質量,培養學生英語素養。比如讓同桌或小組成員間互相檢查作業、互相監督背誦默寫,或者讓學生互相評價、訂正對方的作業、試卷錯誤,還可以讓學生獨立出一些英語試題,然后相互交換“考試”。交互式合作是一種非平衡的合作學習形態,學生特別感興趣,而且主體性體現得比較充分。
總之,從組織策略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對初中英語的合作學習進行了探討。教師應考慮到英語學習的學科特征和初中學生的實際學情,在組織應用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合作學習操作與設計的靈活把握,在有效性上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