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梅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四平學校,黑龍江 黑河)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有一種提法叫賞識教育,引起了我的關注,閱讀了相關的文章,對此有深入的了解,收獲頗多。
賞識教育是一種信任、民主、人本、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賞識的內涵是什么?賞是尊重、重視、欣賞、贊許、獎勵;識是認識、領會、理解、肯定、接納。賞識就是在尊重、愛護、欣賞的前提下關注、認識、理解,在客觀認識的基礎上真誠欣賞、激勵、贊美。賞不等于評,雖然它們同是一種價值評判,但評偏重于理,賞更重情的感受。賞乃是集情感與理性于一體的知性活動,既要從外面、從他人那里獲得參照的信息,又要看自我的感受。賞以識為基礎,只有識的基礎,才有賞的真誠。識與賞相對,只有以賞為指導思想和行為目標,才會充滿關愛和期待地去“識”,才會積極尋找有利因素,轉化消極因素,從而激發情感的認同、啟發、共鳴,發掘潛能,促進發展。
賞識教育強調看問題不能只看現在、只看結果,更要看重努力的過程,看做人處世的態度,看行動的方式方法,看進步,看潛力,看未來,看發展方向。教師常犯的毛病是:看眼前。賞識教育并不是要漠視或掩蓋缺點,而是強調要以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想看不足,這樣才能達到平衡。賞識強調要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教育心態思考和評價問題,要從消極中尋找積極因素,要從困難中看到希望,尋找解決辦法。對待失敗不灰心,鼓勵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失敗中追求成功。比如說:一個學生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你如果想讓這樣的孩子在教師的高壓下,一下子就變成樂于學習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教師要是能從點滴的進步中,給予肯定,多給予他一些鼓勵。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也許這個學生就可以改變。
現在我感觸最深的是:真正地愛學生,就必須有一顆包容的心。有愛的前提,才有可能進行賞識教育。
我們教師要實行賞識教育,必須改變急功近利的思想。這需要教師:有做事業的心態,有淡泊名利的品性,肯于奉獻和付出。這樣才會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也才會允許學生有成長的空間,有耐心等待學生的變化。因為賞識是滋生在自由和諧的空氣里,是生長在親切平視的目光中。馬克·吐溫曾說:“如果手里拿著錘子,那么眼里全是釘子。”我想說,如果手里拿著簸箕,那么眼里全是飽滿;如果手里拿著種子,那么眼里全是果實。用正面思維,用心尋找閃光點。像淘金的礦工一樣,多尋找沙土里的金子,那每個孩子在教者的眼中都是可愛的,都是可塑造的。只有重視,才會格外關注;只有關愛,才會欣賞幫助;只有信任,才會理解寬容。
其實差異和錯誤是難得的學習機會,是寶貴的學習資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經常出錯,要求他們完全不犯錯誤,無論怎樣小心謹慎的學生恐怕都難以完全保證。而且這樣的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形成人格的缺陷。作為教師,絕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學生,更不必去追求學生絕對正確。要允許學生出錯,并將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機會,正確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要辯證智慧地看待學生發展的差異,正視差異,尊重差異,利用差異,把差異變成寶貴的學習資源;要因材施教,允許異步發展,重視培養學生個性和特長。其實,我們是知道學生有差異的。但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卻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常常會說:別人都能做到,你為什么不能啊?話中的意思就是別人能的,你也得能。那就是大家應該是一樣的。
所謂適當,一是評價要多元。就是不能單一地用成績衡量學生。因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樣的。“行行出狀元。”況且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有個性的人,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方面表現出色。二是評價要因人因時而異。不要總是用統一的標準要求所有學生;不必要求學生崇高和完美。對特殊學生,有時標準不妨特殊一點。如果我們擇取一個合適的參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評價學生,值得賞識的東西就會撲面而來。比如:我所教的學生中,有個女孩子,如果用成績衡量,她是個學困生,脾氣暴躁,頂撞老師成了家常便飯。如果用通用標準來衡量她,用對待大家的方法對待她是不行的。因為她身上也有太多閃光的東西:心地特別善良,動手能力也特別強。當教師用一種包容的態度,讓她展示自己,也讓老師有欣賞她的機會。這個孩子,現在升入了高中,整個人的狀態有了很大的改變。如果不是當初教師的一點改變,這個孩子可能很早就退學了。
總之,教者有一顆愛心,自然流露出來對學生的賞識。這樣的孩子在愛的滋潤下,在欣賞的目光中,自然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