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瑾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北京)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方面做到靈活多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益……從五個方面設計整體課程目標和分級目標,即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課程標準可以清晰地看到,初中英語教學不僅僅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學習策略的掌握、文化意識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本文將探討英文電影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作用以及方法。
學校教育的目標不是把學生變成學習的機器,而是幫助學生成為人格完整的社會人,就是“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經過精心挑選的英文電影因其制作手段精良、情節的引人入勝、看待問題視角獨特和傳遞的積極價值觀,成為在英語課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實現教育目標的途徑之一。
羅杰斯(C.Rogers)的“非指導性教學”在大量臨床試驗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富有實踐意義的情感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活動應該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而有“較多的不明示性、間接性、非命令性”,學生在觀看英文電影的過程中,教師由教育的指導者變成學生的支持者,跟學生一同觀看欣賞討論,學生整個欣賞的過程很愉悅,跟教師的關系融洽,學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的發展。
英語學習是一種語言學習,需要濃厚的語言環境進行情景教學,而電影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與課程標準中有關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描述不謀而合。
英文電影的選擇可以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發音清楚,語言信息量大;第二,傳達積極正向的價值觀;第三,情節簡單有趣;第四,跟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或者是他們熟悉的故事。適合初中生的英文電影有《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美麗人生》《機器人總動員》等等,當然有很多優秀電影不僅適合初中生,而且適合廣泛的人群反復觀看。
以《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為例,豆瓣評分9.4分,是一部幾乎沒有爭議的好影片。該片時長142分鐘,如果安排課上觀看,需要4個課時才能看完。所以可以選擇電影中的片段讓學生進行觀看以及做進一步的講解和引導。如果采取這種方法,要讓學生提前將電影看完,并且就影片涉及的相關資料進行搜集,比如該影片發生的時間、阿甘作為智力落后人士在美國的生活狀況,以及反映出的美國人的價值觀。當然,學生還可以查閱影片獲得的獎項、主演湯姆·漢克斯的背景資料和所演影片等。然后,帶著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和同學、老師進行交流討論。最后,老師再選擇重點片段,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當然,如果課時允許,也可以全部安排課上觀看,但不能讓學生一口氣看完,教師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課,邊講邊看,邊看邊講,對涉及的常用語和難懂的語言,教師要專門講解。雖然是通過英文電影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但也不可陷入只追求電影情節和畫面的形式主義。課堂應該以電影為主體,備出大約一周的課。要同時對電影中的語言點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學生進行講解、滲透和教育。
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擔憂: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使用西方電影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滲透,難道是要教出具有西方思維習慣和價值觀的學生嗎?筆者認為,這種擔憂未免有些過于片面和狹隘,實際上兩種文化中的精髓是可以互通互補的。東西方情感表達方式的差異巨大,西方人比較直接,東方人則含蓄,這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我們可以嘗試著撇開感情層面,著重和學生討論積極、直率、簡單的處事風格。再如西方文化中更強調個體,而東方文化則提倡群體本位。我們常常詬病好萊塢大片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其實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并非完全否認個人的作用,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每個人都要胸懷天下,都認為這個世界跟自己這個小我有關系,都盡自己的一份力,從這個角度講,個人英雄主義是不是也有積極作用呢?近年來特別提倡的批判式思維也是強調了個人思考的重要性。
再以《阿甘正傳》為例,該影片講述一位先天智力落后、腿部有疾患(后來有人說是自閉癥)的男孩阿甘自強不息屢屢創造奇跡,受到總統嘉獎并且執著追求愛情的故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討論,影視劇和新聞報道中有這樣的奇跡發生,那我們身邊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嗎?其實每個人都有缺憾,阿甘的媽媽能接納鼓勵自己的孩子,阿甘能接納自己,我們為什么不能呢?成功的定義又是什么呢?貫穿影片的一個簡單而又深奧的價值觀“傻人有傻福”就能回答:人生沒有捷徑。當然在跟學生討論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講解和背誦里邊的金句,比如,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t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