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燕
(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江蘇 揚中)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樹立學生自主發展的活動觀。對于這一理念的理解應基于新課程對教師課堂行為與學生學習方式的全新闡釋,為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自主發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鼓勵并引導學生根據知識線索掌握知識要點,從而構建知識結構,要能做到在歷史學習中“順藤摸瓜”。
歷史教學有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注重歷史發展線索,這里的“知識之藤”即指諸多的歷史發展線索。高一階段的學生在自主梳理知識線索、構建知識框架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水平與能力較為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挖掘教材、精心做好教學過程設計。
一方面,教師要能夠潛心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教材是基本課程資源之一,它是以一定的結構形式供學生探究與學習的知識載體。換言之,教材內容本身就是按照某一歷史發展線索編纂或者教材本身通過內容呈現某一歷史發展線索。有效地利用開發課程資源,是教師創造性的標志,是促進教師自身成長的主要途徑。更為重要的是,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素質發展,有利于學生學習活動自主性的實現。教師挖掘教材信息必須有效拓展課內知識,以時效性、針對性的課外知識進行合理補充,從而建構利于課堂“教”與“學”的知識線索。
另一方面,教師在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的基礎上,精心做好課堂教學與引導方式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高深而又多樣,這里所要強調的是對不同專題或課時內容應采用不同的線索組織方法。歷史線索的組織,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以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為中心上探背景原因、下究結果影響;另外,還有以歷史年份、以歷史發展階段、以重大時間發展進程、以革命性質或社會性質變化、以歷史人物活動、以國家或地區劃分等線索組織方法。但無論哪一種線索的建構,都必須遵循一個基本的規則,即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便于學生掌握與運用。
教師高效引導、學生“順藤摸瓜”這一過程的實現基于新課程理念下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教師角色的成功轉變。它要求教學從學科為本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學生引進探索、創新的空間,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老師包辦代替、一講到底的陳舊模式。筆者認為,要想實現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以信任為基石、以人文關懷為支撐、以民主氛圍為框架,輔之以大膽的課堂模式創新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調動。教師是課堂的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起引導作用,而非課堂的主宰。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順藤摸瓜”行為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直接根據教師提供的“知識之藤”,結合教材內容與相關材料自主探究知識點。一個個知識點就是那“藤”上的“瓜”。以教師創設的線索進行知識點的學習,是高一學生培養自主能力的先期工程;二是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師提供的材料信息,自主研究并牽扯出“知識之藤”,進而根據自己發現的知識線索嘗試“摸瓜”,即進行知識點的整理。教師待學生完成這一自主學習過程之后,再對知識線索及各個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值得注意的是,“摸瓜”的過程不是那么容易的,因為教學中有重點,更有難點。這就需要在“順藤摸瓜”的過程中輔之以研究歷史問題的一些套路(如背景-目的-過程-結果-影響等),以及一定的學法指導(如比較法、設問法等)。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摸瓜”要講究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因為對知識點的處理應采用民主的師生探究方式,堅決拋棄直接傳授知識的舊路子。多創設幾個情境,多問幾個“為什么”和“怎么樣”,學生就會習慣自主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空等結論。在創設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設問中擴展學生的思維,在總結中充實學生的知識,這一過程也就是執行學生自主發展理念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恰恰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順藤摸瓜”說到底是一種教與學的方法,而通過這種方法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則是建構“瓜棚”,即知識結構的建立與完善。談新課程下高中歷史的知識體系應首先搞清其三個特點:一是知識內容新,新課程各版本的教材都增加了許多新的基本史實,每個版本教材的知識內容差異性較大,而對知識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和整合對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體系結構新,高中歷史新課程改變了以往的通史結構,以模塊、專題為教學單元,從而形成了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結構體系,知識跨越時空的幅度相當大,這對學生原有的較為薄弱的歷史知識體系是一個嚴峻考驗;三是史學觀念新,新課程除了以上所列的內容和體系的新穎之外,在史學的靈魂、史觀方面,也潛在地包含了許多變化,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立足于宏觀的背景,面向寬廣的視野,解析文明的傳承、交融與碰撞,歷史課程廣度和深度都在發生著變化,這也對高中歷史教學的體系性提出了新的挑戰。知識體系之于學生知識結構的架構與完善,猶如畫畫人眼中的風景與他手中的作品。對這一問題的探究,筆者正“走在路上”,這里只是想強調知識線索與知識結構之間的手段與目標關系。筆者認為,知識點可以串成知識線索,而知識線索與知識點的有機聯系對知識結構的建構與完善有直接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