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麗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小越中學,浙江 紹興)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征。在新課程改革和提倡素質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更應當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古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遠大理想,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進學生的發展。
隨著近幾年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逐漸擺脫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學校和教師都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提高學生成績為最終目的,導致語文教材資源出現了浪費的現象。在當今教育大環境下,要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應當轉變觀念,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通過教材以小見大,向高中生展示豐富的傳統文化。
比如,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往往會有大量的古人作品,詩詞歌賦包含了對人生的感慨、對理想的追求、對國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正是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這些作品之外,還要對學生多講一些古人的精神風貌和高尚情操,彰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比如,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中韓愈的《師說》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荀子的《勸學》道:“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必修三中的《離騷》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無不體現了我國古人的高明智慧和優秀思想,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教師雖然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文化素養,但是學生的接受程度參差不齊,不能很好地接受和感悟傳統文化。因此,教師還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以當前學生的書寫情況為例,學生除去在課堂上和作業上的書寫之外,其余時間大多依賴拼音鍵盤進行漢字輸入,導致學生的書寫能力越來越低,在考試和日常書寫中經常提筆忘字,很少有學生能夠寫一手漂亮的漢字。這種情況下,與學生談論語文素養和文化傳承問題,收效甚微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今時代發展迅速,全球化進程加快,我國正面臨著多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刻,人文素養層次較低,難以完全領悟傳統文化中的底蘊和深刻內涵。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比如,在《離騷》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講授課文內容之外,還應當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能夠掌握屈原的一生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對課文中的一些優美意象進行解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延伸課外知識,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使學生在不斷積累中獲得傳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限制,重返古代情境,從中感受傳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創設情境或者多媒體輔助教學。下面筆者詳細談談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聲音、文本、視頻畫面等多種形式刺激學生的感官。在進行古文學習時,教師可以播放適當的背景音樂和背景圖片,讓學生邊讀邊體會古代人物的感情和思想。在課外延伸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視頻資料片,加深學生對文章背景文化的了解。
比如,在教學《赤壁賦》時,學生朗讀文章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悲壯渾厚的背景音樂,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感悟。在講授完知識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赤壁之戰的影視資料和《赤壁賦》中的景色視頻,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思想。
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教師還可以組織舞臺劇表演,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將合適的文章進行加工創造。這樣一來更能促進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印象。比如,在教學司馬遷《鴻門宴》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歷史背景和人物介紹,讓學生對每個人物形象有深刻的了解,指導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審美情感和相應的民族精神文化。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符合時代發展趨勢,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高中語文教師應當轉變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