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青
(山東省泰山中學,山東 泰安)
自20世紀末期以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與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無論是課程標準、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模式與策略,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普通高中教學改革情況來看,已由“學科—單元”模式逐漸過渡到“學科領域—科口—模塊”,伴隨著課程設計的改變,教學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本文對高中數學模塊教學法展開了深入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對教學模塊進行了解釋,明確表示每一門學科都是由若干個相對獨立,又存在著密切聯系的教學模塊組成的。在每個模塊的教學中,都是以某一主題為核心,將所有知識點串聯成一條主線,從“教”與“學”兩個層面提出了具體要求與建議。從課程結構改革情況來看,模塊設置成為最大的亮點,也是教育理念革新的重要載體。在新教材中,模塊成為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單位,既可以使知識系統化,也可以使各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更加明晰,為學生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理解知識做好鋪墊。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每個模塊都是相對獨立的,有著特定的功能,也蘊含著多個知識點,但可以通過某一主題將其聯系在一起。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可以采用多層次、多開端的方式組織同一模塊的教學,以此來實現知識的縱橫貫通。所以,準確理解教學模塊的內涵,合理實施模塊教學,成為高中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研究課題。
每個模塊都有著特定的主題,根據模塊中各部分知識的從屬地位,可以將模塊劃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邏輯聯系,但相對獨立,有鮮明的主題,匯聚了多個具有一定共性的教學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主題單元的教學設計是一種中觀層面的教學設計,既要保證教學的整體性,又要突出主題,當各個單元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后,意味著一個模塊學習任務的完成。與此同時,要在準確把握單元主題的基礎上,將其分解成若干問題,根據每個問題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
數學教學的最終落腳點就是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要想有效縮短知識與生活的距離,就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問題”是核心,也是學習的主線,教師要準確對各模塊知識進行解讀,根據學生認知能力與心理特征,為他們設計各種富有趣味的情境,使學生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調用知識點,努力使問題得到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
以數學的方法來觀察世界、改變生活,這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將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置于最突出的位置,以鮮活的例子導入新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身邊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興趣,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問題得到了解決以后,就會領略到數學學習的無窮魅力。
新課程為每一個模塊、單元的數學教學提出了三維目標,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習得知識、提高技能,還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思想,受到情感熏陶。當一個階段的學習任務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知識點,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要梳理學習方法,為下一步的數學學習夯實基礎??傊ㄟ^將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起相對完善的知識框架。
數學源自于生活,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以數學視角來審視世界、解決問題,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就是培養學生這一能力的重要載體。從心理層面來看,活動是一種典型的外顯行為,思維則是內在活動,二者融合為一體才是數學活動,所以,數學活動不僅要熱鬧、活潑,更要成為教與學的統一體,使學生從活動中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并從中學會數學思想,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各種障礙,教師不能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要留意每個學生的表現,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點撥,以最有效的教學策略來促進所有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