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環(huán)
(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山東 菏澤)
探究式教學以“探究”為核心內(nèi)容。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注重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充分發(fā)揮教學引導作用,促使學生圍繞教學知識點展開探討;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找到答案、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傳統(tǒng)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傳遞知識模式,進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并充分體現(xiàn)新課標要求的教育理念。
高中歷史課程探究式教學內(nèi)涵主要包括:一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式。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充分發(fā)揮課堂引導作用,促使學生主動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以及自身知識的掌握狀況,選擇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采用小組合作模式,針對教師提供的相關知識展開組內(nèi)探究學習,通過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實現(xiàn)小組內(nèi)探究學習的知識共享,進而初步理解所學知識。
二是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的能力。趙恒烈提出:“中學歷史教學要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培養(yǎng)學生如下幾項能力:歷史事實的再認再現(xiàn)能力;歷史材料的搜集鑒別能力;歷史材料的領會詮釋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評價能力;歷史知識的知往鑒來能力。”即,學生能夠以歷史學科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對某一歷史現(xiàn)象做出較為準確的概括。例如,在課堂實踐中教師通過提供相關史料,要求學生圍繞教師所設問題通過探究史料來完成。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交流,并對問題做出微觀層面的知識補充,進而有效提升歷史學科素養(yǎng)。
三是通過人際關系構建良好的學習心理環(huán)境。首先,課堂探究教學過程中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這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在言語上的相互尊重、知識上的相互平等、情感上的相互理解之上。例如,教師以博學的專業(yè)素養(yǎng)贏得學生的尊重,以寬容的教學態(tài)度博得學生的愛戴。其次,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用下,進一步建立學生與學生之間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例如,學生間的友好伙伴關系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中能夠通過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地與同學溝通,實現(xiàn)知識資源的分享,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探究式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是問題教學方式的充分展現(xiàn)。首先,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向?qū)W生提出某個歷史問題,并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探究尋找答案且予以歸納總結,而這一過程實際上就已經(jīng)展開了探究式學習活動。其次,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并將培養(yǎng)提出問題的能力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實踐中。
由于個體差異性特點,學生探究學習效果也勢必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而提高探究有效性主要包括:一是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教師在設計歷史問題時應當由易到難,層層設置,契合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三是所設歷史問題具備一定的差異性,保障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問題答案。
教師提供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通過文獻查閱及網(wǎng)絡檢索,自主查閱、搜集、整理、歸納總結相關知識素材。例如,教師設計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實踐主題,鼓勵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謄寫參觀心得、開展課堂探究的方式,能夠有效充實教學素材,這一方式不僅促進了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熱情,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走出課堂,將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相融合,極大提升了教學效果的實效性。
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反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其中,積極反饋能夠極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自信心;而否定反饋也可以及時幫助學生糾正探究方向。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不斷引導學生向老師反饋前一階段知識的探究結果,并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探究總結結論及方法的問題所在。教師尤其要注重對學生錯誤反饋的耐心引導,幫助學生尋找出錯點與補救措施。并通過構建良好的學習心理環(huán)境使學生積極接受反饋信息并展開再次探究,進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過程評價,以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將評價貫穿于教學實踐中能夠兼顧知識評價、思維能力評價及道德養(yǎng)成的評價;并針對學生的差異性開展因地制宜的有效性評價。在評價方法上應當采取定性評價結合定量評價方式,以此發(fā)揮反思性評價和鼓勵性評價的作用。并通過反思性評價對學生探究學習的不足之處予以引導;充分利用鼓勵性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應當以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為基礎,通過更新自我知識水平,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在此基礎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