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秋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詞語結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句句話,一篇篇文章。詞語的積累是學生連詞成句、連句成段的基礎。因此,低年級學生在大量識字的同時,也要求積累一定數量的詞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強調: “低年段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學生掌握的詞匯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那么,在低年段閱讀教學中應該怎樣引導學生積累詞語呢?
低年段教材里的課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的,或滋養學生的心靈,或拓寬學生的視野。這些課文精致雋永,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經典的語言范式,是學習和規范表達的極好范例。低年段的閱讀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課文里的詞語。
1.在誦讀中積累。葉圣陶先生說:“吟誦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親切的體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熟讀成誦,把經典的語言積累下來,儲存在記憶倉庫中,慢慢發酵,逐漸內化,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表達質量。
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讀詞語、讀課文,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對于課文里精彩的句段和運用巧妙的詞語,在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熟讀成誦,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積累詞語。如 《明天再練吧》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風停了,雨住了,紅彤彤的太陽,藍藍的天,白云朵朵像船帆,美極了。”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表示顏色的疊詞,描繪了 “雨后天晴”的美景圖。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感悟,體會美;有感情地朗讀,表現美。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背誦這句話。通過背誦,學生積累了“紅彤彤”“藍藍”“船帆”等詞語。在周記中,不少學生在描寫天氣時能正確地運用這些詞語。
2.在理解中積累。語言的學習與掌握都是從詞語的理解開始的,沒有理解就沒有積累,沒有運用。學生只有準確深刻地理解了詞義,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奠定內化的基礎。因此,教師要仔細研究學生的學情,在備課時還要備學生,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能力水平等,根據這些情況設計與教學活動相關的環節。課文里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熟字組成的難懂的詞或運用得形象生動的詞語,都應該借助圖片,聯系上下文或聯系生活實際等途徑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在理解中積累詞語,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而且更易于運用。
3.在運用中積累。蘇霍姆林斯基認為, “教學中要讓詞語作為一種創作手段活躍在兒童的心靈里”。這指明了運用詞語的整體思路和大方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模仿文中規范的語言,逐漸學會運用語言,從而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發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恰當地把詞語運用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指導學生準確地運用詞語,能使學生對詞語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低年段閱讀教學中,造句是指導學生運用詞語的常用訓練方法。如 《星夜》文中的 “多么”一詞,筆者是這樣指導學生造句的:
師:(出示花圖)誰來用這樣的句式夸夸這些花?
師出示句式:多么___________________!
生1:多么漂亮的花呀!
生3:多么紅的鮮花呀!
師:你們喜歡這些花嗎?誰來用 “多么”說說。
生1:我多么喜歡這些花呀!
生2:我多么喜愛這些漂亮的鮮花呀!
教學每篇課文,我們都要進行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在大量的運用中激活自己的詞語積累,同時又吸收他人的鮮活詞匯,達到語言的再積累。
教師在解讀文本時,經常會由文本里的某個詞語聯想與之相關的詞語。如讀到 “蹦蹦跳跳”這個詞,會想到 “活蹦亂跳”“連蹦帶跳”等詞語;讀到 “花兒”,腦子里立刻會跳出 “五彩繽紛”“姹紫嫣紅”等詞語。在教學時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確定重點詞語,設法拓展一些課外的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擴大詞匯量。
1.結合字義,拓展詞語。漢語詞匯十分豐富,同一個意思,可以用許多詞語來表示;而相差甚微的幾種意思,又可以用組合大體相同的詞語來表示。根據漢語的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可以采用 “教一個,帶一組”的辦法,讓學生認識更多的詞語,理解詞語并積累。
2.結合詞義,拓展詞語。課文里的許多詞語,都有跟它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詞語。教學中可以用替換詞語的方法,引進一組近義詞,幫助學生理解詞義,了解這些詞的適用范圍,進而積累這一類詞語,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如在教學 《米佳的愿望》一課中 “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時,可以引導學生換詞,引進新詞,幫助學生積累。
生1:五顏六色,五光十色。(師板書)
生2:五彩斑斕。(師板書)
生3:色彩斑斕。(師板書)
師:這些詞語都形容顏色多,而且美。它們可以用來形容蝴蝶。
……
3.結合構詞特點,拓展詞語。許多詞語具有典型性,在構詞方式上有 “類”的特點。課文里如果出現了這樣的詞語,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構詞特點,拓展類似的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如在教學 《太陽的顏色》一課時,有這樣的一個教學片斷:
A:我生孩子的時候是在國內生的。因為順產,我在醫院住了三天就出院了,當時生孩子的時候是5月份,但是天氣已經很熱了,所以家里一直保持著恒溫24攝氏度。我并沒有坐月子,孩子也在出生7天左右就帶他出門曬太陽了。很多國外媽媽生產后一周就上班了,他們沒有坐月子一說。
出示課文中的詞語 “紅艷艷” “綠油油” “黃燦燦”。
師:讀了這幾個詞語,你發現了什么呢?
(學生稍作思考)
生1:它們都表示顏色。
生2:它們都是ABB式的疊詞。
師:你在生活中或課文閱讀中看到過這樣的詞語嗎?
生1:白茫茫。
生2:黑乎乎。
……
4.結合情境,推介詞語。低年段的學生經常會因為掌握的詞匯量貧乏,在口頭表達時出現詞不達意或“無從開口”的現象。這時,教師如果能結合情境,向學生推介一些詞語,對學生來說就猶如 “雪中送炭”,更有益于學生的理解積累。
如在學習完 《獻給媽媽的詩》一文后,老師要求學生用一句話贊美自己的媽媽,學生只會用課文里的“美麗” “溫柔” “強大”幾個詞。這時,老師向學生推薦新詞,運用表達,幫助積累。
師:(出示媽媽做家務圖片)同學們,你們的媽媽是不是像這位媽媽,每天在家里做很多家務事呀?
生:是的。
師:我們可以用 “勤勞”這個詞來贊美媽媽。
師出示詞卡,生讀。
師:如果媽媽把家里打掃得很干凈,她做的飯菜很好吃,我們是不是可以用 “能干”來贊美她?
師出示詞卡,生讀。
總之,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從書本到實踐,從課內到課外,讓學生對大量的詞語進行積累。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在生活和寫作中對積累的詞語進行積極地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低年級學生的詞語積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