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利華
語文是一門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重要學科,教師在教學時尤其要遵循人文教育理念。以人的核心發展為主是人文理念的核心思想,小學生的心理還不是太成熟,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和認知能力不強,還沒有形成主要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時期的人文理念培養將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挖掘與人文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培養人文理念,養成健全的人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從 “要我學”到 “我要學”再到“我愛學”的轉變。學習氛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感、思維以及習慣,學習效率的高低,除了自己的努力、教師的教學,學習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與實施者,教師自身的學識底蘊、人文素養、思想道德對于學生人文理念的培養具有重大影響。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不時會出現教師對教材情感把握不準、缺乏足夠的愛心和情感、教學固執死板、在意自身的權威地位、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讓課堂氛圍變得枯燥、乏味、壓抑,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尤其要注重營造和諧、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彰顯人文理念。
例如,在教學 “童年的發現”這一課時,教師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在正式進入課文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在童年的有趣發現,從而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一種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正式講解課文時,可以結合“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又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來讀一讀,談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等等,用這些問題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最后,教師可以通過這樣一段話 “童年的發現,盡管有時別人會覺得很可笑,甚至引來一些麻煩,但是老師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用一雙好奇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發現有趣的事,享受發現的快樂,這正是你創造的開始。”鼓勵學生,對課堂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人文理念。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習是一個不斷認識事物,從不懂到懂的過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 “主戰場”,課堂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傳統的課堂教學讓教師難以對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等方面有充足的認識,使學生一直被動地接受教育,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質量,這不再符合當今教學的需要,因而逐步退出了教學的歷史舞臺。如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注重人文理念的滲透,系統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理念。語文課本中有許多人文情感和主觀色彩的文章,這些文章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理念,塑造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 “夢想的力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在黑板上寫上 “夢想”兩個字,告訴學生 “夢想是對未來的一種期待,人世間很多的奇跡都是來源于夢想,人要有夢想,并應該為此不斷地努力奮斗。”其次,讓學生談談他們心中的夢想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夢想,以及應該如何去實現這個夢想。再次,教師可以激情導入課文 “夢想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它可以指引我們到達勝利的彼岸,甚至創造出讓我們想象不到的奇跡。今天我們將學習一位非常神奇的人物,他因為自己的夢想而改變了一部分非洲孩子的命運。”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課文,去感知夢想,尋找夢想之因,領悟夢想之路,延續夢想的力量。最后,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總結課文,升華對 “夢想”的認識。這種教學方法可以通過結合課文與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情操,獲得感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沒有榜樣,教師永遠不能成功地交給學生任何東西。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理念,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的作用。教師的人文素養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思維、性格、心理等方面的修養與自身的學識底蘊,對事業的忠誠,對學生的熱愛。這不僅是教師對自己的要求,還是當代教學的需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教師要對小學語文教學有全新的認識,隨時隨地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修充電,不斷更新、擴展知識,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人文情懷。
例如,在教學 “北京的春節”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知識來給學生講解 “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這一句話,其中 “農業展覽會”就是指八寶粥里面的米、豆、干果種類很多,好像聚在一起開展覽會。在學生學到 “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夜”這句話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 “守夜”的意義:年齡大的人守夜是珍惜光陰,年輕人守夜則是為父母延壽。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完這些句子的意思之后,再給他們拓展其他不同地區節日、飲食、服飾、起居方面的民風民俗,幫助學生樹立人文情懷。
教育資源是指在長期地教育實踐中所積累創造的教育知識、教育經驗、教育制度等,它既是社會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教育事業生存發展的根基。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教育資源已經打破了時間、空間上的限制,由之前單一的課本資源轉化為與互聯網相結合的信息化共享資源。語文教學資源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整合教育資源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率與教學質量,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推進,還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人文熏陶,汲取人文養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把課本中的內容與教育資源相結合,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網絡、書籍、報刊、名勝古跡、民俗、廣告等來擴展課堂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積極地采取一些合適的措施來整合教育資源,追求 “輕負擔,高質量”的課堂,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
例如,學生在學習 “絲綢之路”這一課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一個作業:歷史上,絲綢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同的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各代君王、商人、學者、使者在這條路上來往,傳遞了文化、宗教、藝術、戰爭,等等。請同學們在課下去搜集一些關于絲綢之路的相關資料。學生在通過上網、去圖書館、問老師、看報紙等途徑搜索資料的同時,內心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他們在不斷地熏陶中就可以提高人文素養。
總之,教師關注人文理念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成長發展,而且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意義重大。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理念教育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然而,人文理念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反復思考、探討、總結,讓語文課堂在人文之光的照耀下走向更加美好的境界,為幫助學生培養人文理念,促進學生長期發展而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