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娜
(山東省日照市第二實驗小學)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最寶貴的鑰匙,若講弊病,充其量將使學校里種種的教科書與教師的教育全然無效,終身不會有完整的思想和濃厚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說”的比重遠遠大于寫,漢語如此,英語更是這樣,由此可見,口語訓練在小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來談談目前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和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有些老師雖然對英語語法、單詞、句式掌握得非常好,但是沒有進行過英語口語方面的訓練,導致在英語教學中對單詞、句子的發音不準確,學生不能學到每個單詞、句子的正確讀法,沒有機會聽到地道英語,學生雖然能知道該單詞的寫法和意思,但是不能把它說對,聽的人不能理解該詞是什么意思,這對學生以后英語的學習是不利的。
由于各種英語考試都沒有對學生的“說”這一方面做要求,一些學校把“考試考什么,就讓學生學什么”作為辦校準則,學校為了提升升學率,注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就漸漸忽視了對學生口語方面的訓練,使學生成為考試機器,為考試而學習英語,不能全面地掌握英語。
環境在人的感知和認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對小學生而言,我國小學生學英語一直在漢語環境中,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一節英語課下來,老師說英語的頻率遠遠低于漢語,很少用英語教課,學生在課堂上也很少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課下更不用提了,學生沒有條件、沒有機會、沒有時間去說英語,學生課余的時間大都用在語文、數學作業的練習上,留給英語練習的時間很少,留給英語口語練習的時間幾乎為零。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在英語課堂上用英語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能說全部用英語進行教課,因為小學生年齡都比較小,剛開始接觸英語,積累的單詞、語法都比較少,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全用英語教課是不切實際的,小學生肯定聽不懂老師在說什么,慢慢下來,孩子們會感到英語的學習是非常困難、非常枯燥的,漸漸喪失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剛開始學英語就出現這種狀況,是任何一個老師都不想看到的。
老師可以在漢語的基礎上適當地加入一些英語,增加用英語講課的時間,而且說英語的速度一定要慢些,對每一個單詞、每一句話也要多重復,讓學生反復聽,反復感受,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知道每個單詞的正確讀音,總結發音規律,為以后自己的口語交際打好基礎。
一些學生比較膽小、害羞,不敢在課堂上用英語進行表達,怕受到同學們的嘲笑,這時老師就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首先老師講課時要面帶微笑,態度要和藹,不要過于嚴肅。給學生一種親切感,讓學生感覺就算回答問題錯誤,也不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接著老師要多向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用英語進行回答,盡量增加學生講英語的次數,這樣還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怕老師提問到自己而認真聽課;然后老師要對那些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做出相應的評價和肯定,就算學生回答錯誤,也要對其進行表揚,這樣會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信心對于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只有樹立了對英語學習的信心,才會把英語學得更好。
英語課堂不應是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應該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使課堂變得生動。小學生樂于表現、模仿性強,對于某些表演性活動,他們非常喜歡。小學課文內容多以對話的形式呈現出來。老師可以根據對話的內容,把班級里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扮演對話里的角色,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進行情景對話,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激起學生說英語的興趣。教材中還有一些歌曲、小故事、詩歌,也可以鼓勵學生去唱、去說給同學們聽,讓小學生快樂地學習英語。如果不這樣進行互動的話,那么學生將會開口難,連貫敘述更難,越怕越不敢說,越不說就越不會說,形成惡性循環。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已經十分必要,再加上時代的發展,英語的口語交際性也日益凸顯。這就要求老師采用合適的策略讓孩子敢說英語,想說英語,樂于說英語。
[1]俞偉英.豐富課堂語言的輸入,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3(7).
[2]楊進.小學英語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6(1):20-23.
[3]劉妲治.小學英語開展對話教學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