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金麗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第二完全中學,青海 西寧)
本文以高中信息技術技能課中存在的教學問題為出發點,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技能課中的適用性,結合前期的分析結果,在信息技術技能課實際案例的基礎上遵循“微課”制作原則進行具體的制作,以共享平臺為實驗平臺進行測試—改進—再測試的打磨,然后最終呈現。
從字面意義來看,可以將定義歸為三類:一是對應“課”的概念,突出微課是一種短小的“教學活動”;二是對應“課程”的概念,包括課程計劃(微教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科知識點),課程資源(微課、微練習、微課件);三是對應“教學資源”的概念,如在線教學視頻、數字化學習資源包。
1.通過研究,制作有效的、可供學生選擇的有關Word,Excel,Flash,Cooledit主題的微課視頻資源。
2.通過研究,讓學生在微課的幫助下,學會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能力。
1.研究目前微課在信息技術技能課中的應用現狀,將從國內外、信息技術教材、微課的教學設計、信息技術教師、學生等方面通過查找資料和文獻、調查問卷、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
2.微課在信息技術技能課中的有效應用的策略研究。
(1)在實驗班級分配每節課的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在預留的十五分鐘內學習并制作相應的作品并將成果提交,最后學生在任務單上做相應的記錄。
(2)在實驗班級周期性的創設主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知識,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品并提交。
(3)在實驗班級中通過小組比賽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比賽,老師和評委根據比賽評比標準,抉擇出名次。
(4)在同年級班級中選擇無論從人數、反應程度,基礎程度都相當的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班級,對照班級進行課題的研究,最終通過相關數據得出結論。
本課題我主要通過以下研究方法進行:文獻法,調查問卷法,觀察法,訪談法,行動研究法和實驗法。(1)文獻法:通過相關文獻調查當前微課在信息技術技能課中應用的現狀及微課的具體設計;(2)調查問卷法:通過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在信息技術技能操作的基礎,課題實施中期的具體情況和課題實施的最終成效。(3)觀察法:在信息技術技能課中應用微課以后學生的具體課堂反應。(4)訪談法:本研究前期對一線信息技術教師進行關于技能課教學方面的訪談,目的是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經驗做一定的了解。研究后期,通過與部分學生訪談,了解學生的自身感受。(5)行動研究法:實驗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行動研究的方法,通過觀察課堂中學生的反應、訪談和相關調查問卷結果,對微課的實施效果進行反思修改和再實施,通過不斷地調節,進一步完善研究。(6)實驗法:最終微課應用到信息技術技能課中效果如何就通過實驗對比顯示出來,在實驗中也會秉承實驗的原則,減少無關變量對實驗研究的影響,控制自變量,通過因變量的結果呈現進行分析。
研究成果:通過近一年的課題研究,我受益匪淺,雖然有時很忙,但收獲頗豐,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促進了自身的教學能力的提升。通過實踐研究,我明白了課題研究的步驟、方法、過程,在教學行為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更加了解了學生,了解了課本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微課的設計與錄制,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每一節課重、難點的概括歸納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自己的理論水平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通過學習課程標準和網上查閱資料,善于總結、敢于反思、敢于創新,閱讀且撰寫了與微課有關的論文和反思、感想,拓寬了自己的視野。
3.進一步轉變了自己的教學觀念。在教育教學過程堅持教育改革,摒棄過去教師滿堂講的教學方式,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自己充當引導者的身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且在微課設計時,學會了正視學生的差異,設計了可供學生選擇的微課視頻資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了他們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偷懶、被動、無自學意識的惡習。
5.讓學生樹立有目標的學習意識。在微課正式運行實施過程中我也學會了要有意識地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并且制定一定的學習目標。
1.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為根本,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尤其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及全面發展,同時對傳統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探索規律、掌握規律,并且在原有的教育基礎上求創新、求發展。
2.正視學生的差異,設計可供學生選擇的微課視頻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他們在數學作業中表現出來的偷懶、被動、無自學意識的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