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龍
(徐州市大黃山中學,江蘇 徐州)
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的良好發展。將合作學習應用到初中的數學教學之中,能夠為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建立提供保障。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人際交往能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在合作學習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誤區,阻礙了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開展。首先,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內涵缺乏深刻的理解,難以把握合作學習的開展進程,使得有機的小組合作學習變得模式化,脫離了合作學習的真實目的。其次,小組的劃分缺乏合理規劃,導致小組之間的異質性差異懸殊,無法保障小組成績評定的公正性和科學性。并且小組內部成員各自的權責劃分模糊,難以保障各項活動的有序開展,進而影響到課堂的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最后,部分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指導能力有限,缺乏完善的獎懲激勵機制,難以把握“合作”與“競爭”的比重,使得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無所適從。
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需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初中的數學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拋棄“教師中心論”的觀點,以合作者、組織者的身份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交流與協作,促進學生發揮其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在互助交流中激發自身的潛能。其次,教師要以包容、尊重的態度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大膽地進行提問和質疑,為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寬松、開放、和諧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再次,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強化備課技能,把握好教材的內在聯系,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關鍵點與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有機結合,以激活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能力。最后,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充分體察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感變化,時刻關注學生的個性成長。此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教師要避免將課外的不良情緒感染給學生,從而阻礙師生良性“合力效應”的產生。
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需要遵照一定的規范標準。首先,對于學生小組的劃分,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立足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偏好、學習需要和學習水平進行有序分組,保障每個小組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得小組成員之間能夠形成取長補短的良性交流,從而提升整個小組的數學水平。其次,要完善小組內的責任劃分,慎重指派小組長的人選,并幫助小組長依據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劃分組內成員的角色和任務。例如,在講解“勾股定理”時,引導小組長使用列單決策法開展小組討論。先讓小組長介紹勾股定理以及“面積法”的基本情況,讓每個成員獨立表達自身的一個觀點,避免參考周圍人的意見,并指定組內專門的記錄人員對成員的看法進行記錄。隨后根據記錄逐條探討其構造圖形的可行性和證明方案的有效性,最后依據小組投票的結果制定決策,并請其他方案的可取之處加以綜合。最后,要制定初中合作學習的實施規范,明確數學合作學習的紀律和規定,并完善課后的小組評價機制,將績效評價與團隊激勵相結合,增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凝聚力。
加強學生學習的合作性和自主性,并不意味這教師就可當一個安靜的“旁觀者”。合作學習最為關鍵的就是在尊重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方面,把握好課堂合作學習的有效時機,促進合作學習開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和提示,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結構的把握能力。例如:在講解“平方差公式”時,在學生發現平方差公式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編應用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發現思維角度出現趨同的情況時,就要提醒學生換一種思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合理制定合作學習策略,靈活使用競爭合作模式,促進思想的交鋒和智慧的碰撞,激發學生對數學世界的求知欲望。在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敏捷性,增強其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綜上所述,在初中的數學課堂上應用合作學習模式,需要在尊重學生主動地位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開放和諧的氛圍中探索數學的智慧魅力,實現知識、能力、情感三維成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