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俊
(肥東縣撮鎮中學,安徽 肥東)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不僅帶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同時也促使我國教育事業的迅速騰飛,推動我國的教育教學水平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遷移能力和分析能得到全面的提升。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卷的題量多,閱讀量較大。進行考前對應訓練,練速度、練解答技巧和取舍決斷都是很有
必要的[1]。在高三化學復習的教學中,教師認真地解讀高考試題,分析其中的教學內涵,剖析教材的實質,挖掘新課標中關于復習所提出的要求,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實施不同形式的訓練方式,引領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化學復習,發現化學復習中的各種問題,采用有效復習策略,解決學生在復習中遇到的困擾,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從而促使高三化學復習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本文結合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的實踐,對學生進行能力的訓練,進行如下探討:
高三化學進入總復習后,知識點多如繁星、零碎繁瑣,學生在復習時,總感覺很迷惘,不知所措,為幫助學生走出復習的誤區,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化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和概括,構建知識框架,詳細地羅列化學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然后結合不同的題型,對學生進行訓練,在典型例題中剖析其中的要點,細致、透徹分析解題思路,引領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在經過選擇、判斷后,對所復習的內容進行理解和運用,激發學生主動復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系統化、網絡化地復習化學知識時,自然而然提高復習效果,實現化學知識的再創造、再生成,從而達到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比如學生在復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之前,教師引導學生提前進行整理,通過網絡箭頭和線段,把所要復習的各個元素以及化合物串聯起來,組合成知識網絡結構圖,然后選擇整理比較好的學生進行復習總結,把復習課堂交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及時給予補充,激發學生主動復習的熱情,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通過分析、抽象、綜合、概括等思維過程,鍛煉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和批判性。
高三化學教師要從學科的特點入手,分單元、分課節地進行復習,幫助學生存儲化學知識,實現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意義記憶”和“邏輯記憶”,對復習的內容和知識做出正確的復述,表述不同知識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全方位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在復習鹵族元素的教學內容時,教師不僅僅幫助學生掌握氯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特殊規律,還要讓學生運用元素周期規律,對同一主族元素之間的單質和化合物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點,這里需要提醒學生,鹵素與氫氣的反應都生成鹵化氯,但反應的條件卻截然不同,因為鹵素單質都可以跟水反應,但氟氣與水反應生成的是氫氟酸和氧氣;而氯氣、單質溴和單質碘與水反應則生成次鹵酸和氫鹵酸。對于這些化學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找尋其中的規律,在腦里存儲起來,以備以后解題中運用,從而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復習模式必須是變幻莫測、靈活多變的,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住學生,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這種能力對于進入復習階段的高三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高三化學教師在復習中運用多種形式的復習模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問題進行分解、聯想,從而進行模仿、遷移和重組。比如將FeCl3溶液逐滴加入Na2S溶液中,會出現什么現象呢?許多學生會爽快回答出:紅色沉淀并聞到臭雞蛋氣味——雙水解原理。其實這個答案是錯誤的,是學生不經思考而脫口而出的,沒有對知識進行分析,而解答此題,需要學生認識到此題涉及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整合起來,找出正確的答案,真正實現知識的遷移和升華,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形成。
總的來說,高三化學的復習教學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而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廣大一線教師,利用上述有效地方式,潛心研究各種切實可行的復習策略,引領學生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匯成嚴密的知識網絡,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以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形成正確解答化學題型的素養,從而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