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偉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洪橋鎮洪橋逸夫中學,浙江 湖州)
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進步,各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逐漸深入,相應地學生各種素養和能力也受到極大的影響。以初中美術課堂為例,豐富多彩的美術作品,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眼界,更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圖像識圖素養。初中美術教師融合各種教學手段,全力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充分挖掘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美術作品,以供學生欣賞和借鑒,在圖像識讀素養的培養中,引領學生發現美、感知美,為學生進行繪畫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能力,讓學生的美術智慧在課堂上大放光芒。本文結合初中美術課堂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進行如下探索和研究:
眼睛是用來看世界的,是用來欣賞的,只有培養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圖像識讀素養,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對圖像的識讀中找到美術作品的內涵和真諦,所以教師借助生動化、形象化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美術作品的精華所在,才能促使學生完成優秀的美術作品。初中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為己任,充分利用多媒體音頻和視頻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展示不同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通過觀看生動的畫面,進行比較和聯想,促使學生從整體上發現美術作品圖像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和空間等形式特征,實現學生與美術作品的情感共鳴,從而引領學生創造出符合自己特色的美術作品。比如,在講解《走進美術》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生動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利用幻燈片向學生展示《蒙娜麗莎》《現代》、西班牙達利的《內戰的預感》以及現代媒體下《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在這些優秀的作品中,引導學生對圖像進行識讀,這樣的方式可以靈活地、多角度多畫面地對作品進行詮釋,讓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多樣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能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實現教學模式的突破和創新,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個人才藝的舞臺,從而促使學生創新思維的全面發展。初中美術教師巧妙地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策略,努力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圖像識讀素養的培養放在首位,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在引導學生對圖像進行閱讀、思考和搜索的過程中,實現美術知識的升華。比如,在講解《瓷器風韻》這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景德鎮的陶瓷,然后可以把別的瓷器與景德鎮的作品進行對比,讓學生從中找出兩者之間的區別,鑒別出真偽和優劣,感受到景德鎮陶瓷的精美之處。這種對比的教學策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圖像識圖素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對于初中生而言,不同的美術作品所產生的影響不同,只有在教學中融入豐富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讓學生的視野不斷地擴大,才能促使學生審美素養的全面提高,充分挖掘出學生的藝術潛能,為學生圖像識讀素養的提高開拓出更為寬廣的途徑。為此,初中美術教師借助不同的美術作品,讓學生認真地觀看圖像的變化,產生不同的視覺符號,從而進行識讀和解讀,找尋到美術作品的真諦。比如,在講解《設計的魅力》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王羲之的《蘭亭序》以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然后讓學生進行觀察、對比,發現這兩部經典作品的不同之處,體會到其中的藝術之美,讓學生在欣賞圖片的過程中,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圖像識讀素養提高的教學目的。
總之,新課程改革為課堂教學帶來全新的教學理念,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促使作用。初中美術教師積極地運用上述方式,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主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真正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走進學生的內心,開展滿足學生需求的課堂教學活動,贏得學生的喜愛和尊重,融入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高度重視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提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更快地適應新課改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