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麗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學,上海)
作業設計是教師教學中重要環節,它對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拓展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作業設計如何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當今教育需要思考的命題。同時,就筆者所見,國內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對高中學段語文開放性作業的研究較少,多是對作業設計的個性化、觀念的探索,如張如意、黃之能的《高中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策略》、連慶吉的《淺談高中語文作業的布置》等等。對此,本文基于高中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探索有效的設計方案。
開放性作業設計,可以采用創作的形式激發學生樂學善學的意識。當然,“創作式”設計要以學習目標為依托,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例如,筆者在設計《說數》的作業時,基于課堂目標:體會充滿詩情畫意的“數學之美”,領會作者運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抽象道理的寫作手法并學會仿寫,設計作業如下:請以阿拉伯數字或數學符號為對象,寫一首小詩。學生的興趣很高,可見,此類作業設計可以激發學生樂學善學的意識。列舉學生作品一二,如羅同學的小詩《思念》:對你的思念/恰如那無限循環小數/綿綿不絕。孫同學的小詩《心愿》:寧愿我們是平行線/互相遙望/也不愿是相交線/愈走愈遠。
個人的經歷和天賦不同,寫出的作品不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了切身的體驗,樂于嘗試,把學到的知識和技巧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如果只是讓學生寫鑒賞之類的作業,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講,他們會像做考卷一樣認真,但卻喪失了一種興趣,而創作的形式恰恰為學生所喜歡,甚至有同學如潘同學、羅同學在當年的詩歌創作競賽中獲獎,這也是開放性作業激發學生樂學善學意識的一種延續。
一節課的結束,應該是另一個思維層次的開始。思維的良性循環,需要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探究式的作業設計便是這種精神的培養途徑之一。具體來講,學生一方面可以就文本的內容思想進行溯源式的探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就作者或者評價對象本身進行縱向式的探究。前者如筆者在講授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易安詞用了豐富的意象,如“酒”“雁”“黃花”“梧桐”等,來表達身世之痛、家國之痛、孤獨之痛的愁緒,這些意象在古代詩文中有其典型的象征意義,就此設計作業:請聯系中國古詩詞,探討詞中典型意象的文化內涵。由此,學生通過溯源式的探究,將中國傳統意象的文化內涵貫穿起來,從而理解詩詞中典型意象的魅力。
后者如筆者在講授梭羅的《瓦爾登湖》后,學生對文中作者如此愜意的生活不是很理解,基于此,筆者設計了作業:請查閱關于梭羅的資料,寫一篇讀書筆記。后來有同學寫到:“梭羅,一位獨立高潔的詩人,他畢生執著于理想——對詩和自然的追求。這種精神在今天的社會是人們所缺乏的?!笨梢?,學生已經初步領略到了梭羅的精神內核。除此,我們還可以對評價對象進行縱向的探究作業設計,如《密室的生活》《無韻之〈離騷〉》等等。通過這種開放性作業設計,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形成良性循環的思維習慣。
辯論式作業設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可以根據課前、課中學生提出的不同見解進行有效的設計,當然,辯論不單單是要求場面有多么熱烈,而是對問題的爭論要做到有理有據,這個原則可避免辯論中某些學生肆意起哄的弊端。
以筆者執教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講完“完璧歸趙”后,一個學生問:“藺相如出使前給趙王分析利弊,說‘寧許以負秦曲’,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派人懷藏和氏璧從小路逃到趙國?最終不還是趙國理虧么?”下面學生一聽,立時聲起,同意的大概有三分之一,但三分之二是不同意的,筆者當時布置作業:“針對這個問題,大家組織一場小型辯論會,雙方分別選舉三個代表,各方自己搜集證據、資料來證明你們的觀點?!睂W生為了這場辯論,自主學習興趣很高,《史記》中關于外交家的辯論技巧,后人對“完璧歸趙”故事的真偽評價等,都在激烈的唇槍舌戰中被學生一一道出。辯論式的作業設計,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方面,有著其他形式無法取代的作用。
綜上所述,無論是哪種形式的作業,都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不能單純為求形式而形式。創作式、探究式、辯論式,可以靈活運用,從而提高學生在樂學善學、勇于探究、自主學習等方面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