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品龍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寧波濱海學校,浙江 寧波)
當前高中音樂課程每周只有一節課,一位音樂教師至少要執教十個班級以上,因教學的人數眾多,相應地要詳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會顯得困難;一部分省份實施了新高考模式,因學生“七選三”選課的原因需進行多次分班,這都為教師了解教學對象帶來了很多阻礙。在學習評價中常用的是以筆試形式為主的終結性評價,相對來說是較為簡單的評價模式。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延續,是與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或藝術課程的重要銜接。學生相對在音樂的感知、審美水平、理解與表現音樂的能力等方面呈現出了多層次、多元化發展的狀況。
個性評價實際是針對學生的音樂個性特點,關注學生在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大塊評價內容中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的個性表現特質進行評價的方式。旨在讓學生認識自我的獨特音樂表現,而非以全體同等、同層次的方式進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學生的個性特點。
1.評價方式的靈活化
評價的結果不一定是一個正式測試內容,凡是與某一個學生相關的內容都需引起教師的注意,并產生一個評價的印象。
(1)歌唱表現
學生的歌唱的表現僅僅用分數與等級只能體現整體的標準,若量化為音色、音區、音域、音準、歌唱情感表現力、氣息、節奏等方面的評價則能令學生對自身的了解更細致,學生對歌唱的認識與追求也會有更明確的方向。若發現學生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有良好表現可給予肯定,令其能找到自信,大方歌唱。事實上學生非常希望教師對其歌唱進行全面評價,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分數。比如某位同學歌唱的樂感一般,但音色非常漂亮,則鼓勵他學會傾聽和模仿,學生必定會積極參與音樂的學習實踐;抑或學生善于舞臺表現,可安排其他同學向他(她)學習等。通過個性的歌唱評價這種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帶動學生歌唱的綜合發展,能更好地催發學生產生終身學習音樂的愿望。
(2)音樂技能特長表現
教師可以在第一節課中就進行了解,讓音樂課代表記錄班級中有音樂特長的同學,而后讓這部分同學進行即興或有準備的表演,這是了解學生音樂個性特征及增進學生之間互相了解的最好方式;其二便是記錄和公布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在各級各類音樂比賽與表演活動中的表現也是最直接的評價方式。靈活化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全面、更直接地了解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跳出課堂的時空局限。
2.評價范圍的綜合化
音樂教師真正與學生接觸的機會與時間是不多的,故除了利用課堂的音樂教學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認識外,還可跳出本學科的教學范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了解。校園的其他文體活動也可建立起個性評價的印象,但凡是作為音樂教師需要參加的師生活動都能成為評價學生的過程,教師如能充分利用這些課外的機會關注學生的表現特征,則對學生的評價與了解會更加全面。音樂課之外對學生的認識或許與教學內容無關,但能夠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知識結構、社交能力、學科的學習成績等,如能對這些方面的特征進行記錄和了解,對于教師的音樂教學是大有幫助的。如關注學校舉辦的文藝匯演、運動會、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班會等活動都能夠讓音樂教師對學生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3.評價指向的人性化
尊重個體的差異化與多元化表現是評價人性化的重要體現。所謂“形散神不散”,評價的方式和內容是自由而寬泛的,但應該當作是一個重要的機會來對待,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應。因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命體的生長發展狀態,所以評價也必須是人性化的。其一,評價應帶有賞識性,對某一位學生的評價應是所有閃光點的聚合。學生皆因被賞識而富有積極向上的動力,在充滿互相賞識的課堂氛圍中而產生活力;其二,激勵的因素應賦予在評價的內容中,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優勢所在并努力追求完美。這是評價的導向作用,并非是終結性的,而是根據個體發展的動態表現進行界定的。激勵性的方式與考試學科明顯的區別應是具有個體的階段性與發展性,如一個階段發現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與技能有進步的進步表現,但與要求的標準有差距,也可根據進步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評價肯定。
音樂學習評價用評語格式化是活化數據的一種方式。音樂學習評語更具體,更貼近人心,便于師生交流。評價不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而是結合了學生的音樂個性表現的評價,更重要的是評語格式傳遞了教師個人情感的色彩,評價的性質逐步轉變為一種互動交流,這種交流方式能建立更穩固的師生教學情感,讓學生產生出恒久的學習動力。
學生在實施個性評價的過程中能更好地認識自身在音樂表現上的獨特性,并因此而產生學習動力,同時教師也便于在評價中更詳盡地認識和了解學生,師生的心靈交往在音樂的橋梁中將會變得更通暢,對實現教學相長大有裨益。個性評價帶有情感性、綜合性,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式,不僅要關注教,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以評價為風向標開展教學,并及時獲得和反饋相關的評價結果。因個性評價內容廣而多,故教師只有秉著愛心、耐心和細致的態度進行操作方能產生其所應具有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