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桐
(甘肅省蘭州新區舟曲中學,甘肅 蘭州)
如果有人問我,人生最美好的是什么?
我會說是夢想,因為在追逐夢想的腳步中,你看到的我注定是滿身陽光。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基石,關系著整個民族的興衰與發展,作為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主要手段,千百年來,教育始終是建立在德育為先的基礎上的。因而借助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理想信念教育,規范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培養他們的優秀品質,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遠大的理想抱負,對高中教育而言至關重要。
理想信念不是簡單的理想與信念的總和,而是相互補充、相互升華的。具體來說,理想應該以信念為支撐,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必須以信念作為內心的動力和外在的執著;信念應該以理想為方向,只有正確而又明確的方向,才能不斷向夢想的彼岸靠近。
我國歷來很重視中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參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所進行的詳細說明,可將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影響因素歸納為環境因素和內在因素兩種。
(1)家庭環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親近也最信任的人當屬家庭成員,尤其是其直系長輩。家庭成員之間理想信念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其作用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為未成年的中學生,家風、家道以及家庭關系等因素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巨大的影響。
(2)學校環境:學校教育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要環節和方式,而班級又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自身素養的主要場所,因此和諧良好的校風、班風,舒適安靜的校園和班級環境對中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引導和改善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社會環境: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信息傳播逐漸向著容量大、速度快、覆蓋廣的特點發展,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社會環境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潮流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1)參照對比:個體在進行對比時,其對象可能是同學或者同輩,也可能是外界的輿論或者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往往會站在公正者的角度上,在審判其他人的理想、行為過程中,與自己進行比較,取長補短;也會站在被審判的角度上,在接受審判者教育的同時,選擇性地接受審判意見,及時補足自身的“短板”。
(2)自我調節:人的內心活動是復雜的,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有能動性,追求卓越性,一般情況下個體會站在自身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理想信念,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況調整和改變。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出現了各種思想和社會現象,而中學生人生閱歷淺,對社會現實難以做出準確的客觀評價和正確辨別,從而使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作為寄宿制高中,學生的活動區域主要為學校,所接觸的對象主要是老師以及同齡同學。因此,在這類學校中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既有其優勢又有不足。因為學生活動區域以及所接觸對象的限制,影響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理想信念的主要外部因素便是學校環境,學校不僅可以采取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表現形式,利用特色鮮明的活動進行教育,也可以借助老師日常教育、限制新聞媒體的傳播途徑等方式傳播正能量。而且寄宿制學校中,學生生源比較均等,攀比心理等內在影響因素較少。另外,因學生平時很少和家庭成員接觸,所以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很難做到家校結合,從而出現規劃零散、目標不細、實效不大、信心不足的情形,學生很容易出現人生目標不明確,精神空虛等問題。所以,在學校層面中,對于寄宿制學校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同“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一般,既能大處著手,對學生進行統一的教育,又能小處著眼,對學生因人而教,就像是溪谷一般,潤物無聲。
在黨的十八大“中國夢”的規劃以及十九大“新時代”的提出下,理想信念教育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作為學校,作為老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培養未來建設者的重擔,我們應該借助“呼喚理想信念”的社會輿論氛圍,充分發揮寄宿制學校便于集中教育、社會環境影響因素較小等優勢,加強德育工作,使學生樹立正確和準確的理想信念。
良好的班風、學風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礎,它對全班學生的精神狀態、道德品質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雖然是師生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班主任卻起著主導作用,班主任的言行在學生面前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對于和諧良好教育氛圍的構建,班主任必須做到身正為范。首先,要為人師表,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對學生要有詳細的了解,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了解他們的學習現狀,和學生平等地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信息,因人施教,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其次,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具有熱愛學生、嚴謹治學的優良師德。最后,應該尊重學生,經常鼓勵學生,從發展的角度全面看待學生。只有當班主任以高尚的品德教導學生時,其對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的作用才會最大化。
每個人心中都有其前進方向,給人無窮力量的最初美好的夢想,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生活中的挫折,夢想漸漸淡化了。因此,在學校層面中有必要借助活動、主題班會等,引導學生追尋“最初的夢想”。首先,借助名人引領夢想,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有其喜歡的偶像,但他們往往只看見了偶像光鮮亮麗的一面,往往忽視了他們成功背后的艱辛。作為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網上搜集自己喜歡的著名人物的有關資料,了解著名人物的成長之路,讓學生知道他們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和淚水,正如冰心所言“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使學生明白將來要有所作為,必須要努力構筑自己的夢想,立足于現實,勇于奮斗、勇于堅持、勇于追求。其次,通過格言強化信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無數或催人奮進或凈化心靈的名言警句,因此可以在學生每天經過的地方,張貼或懸掛一些名言警句,讓學生天天見,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名言警句中所蘊含的使命、思想就會內化為學生的信念,強化學生的意志。最后,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班級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引導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舒適、安靜、優美的班級環境,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又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班主任可以借助班級文化布置,讓學生在清新幽雅的環境里,在適合學習的環境中,探究知識,塑造人生。
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堅持正面教育,因為理想信念本身是正面的,目的是喚起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和信念,而且中學生涉世未深,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根據“先入為主”的心理規律,在學校和教師層面中必須首先借助正能量引導,比如:積極傳達黨和國家的重大政策方針,展示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宣傳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然而在現實教育中,有的老師為了吸引學生眼球,和學生建立起所謂“和諧”的關系,在課堂上過多展示社會負面信息,把課堂當做批判現實的平臺,容易導致學生對社會和個人前途失望。但是,正面教育卻是辯證性的,正面教育不等于不能講負面信息,畢竟社會本身就是兩重性的,實踐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被宣傳著已經有了某方面足夠的知識時,作為老師,如果不能從正反兩面來提供信息,學生會認為我們在欺騙他。現在已經是網絡時代了,學生會通過網絡了解社會的好多方面,包括負面信息,加上高中生的叛逆心理,他們可能會懷疑我們的正面教育。面對這種情況,在進行教育時,我們有必要主動引出負面信息,采取“化負為正”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選擇社會負面案例,幫助學生分析這些現象的惡丑,讓他們看到這些現象注定失敗的結果,激發學生對這些現象的厭惡,樹立起與之斗爭的責任心和擔當。
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作為老師更要通過各種方式,利用各種手段,對中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人生的這條長路上,有理想就有方向,有信念就有力量,心生向往,再遠亦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