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龍
(深圳市龍崗區龍城初級中學,廣東 深圳)
在當前的初中化學教學中,一般都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即教師在講臺上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只能在座位上進行聽講,或者將教師的板書記錄在課本上。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常態,相信我們都是這么經歷過的。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學生無法對刻板枯燥的講課過程產生興趣,無法對學生產生樂趣,學習自然也就變得辛苦。尤其是,有的學生看似非常認真,一直不停地記筆記,但是實際上入手入耳不入心,對于知識沒有一個深入的了解,無法真正理解、消化知識,也就無法融會貫通地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化學成績也就自然上不去,教學成果出不來。
學生的教學工作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既是新課程改革對于初中化學的要求,也是化學課程的內在要求。然而在目前初中教學中,教師更多時候只是對于書本的知識內容進行講解,即便有些例子也只是在課本上出現的,沒有聯系學生的實際日常生活,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的化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農村為什么要用草木灰來當肥料使用、電熱水壺底部為什么有一層水垢、如何對其進行清除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現象。因此,初中化學教師要將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建立日常的化學思維。
化學課程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可以說化學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于學生的實驗素養要求比較高。化學實驗素養就是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綜合素養,主要涉及思想、態度、精神、知識、技能、方法、能力、品格、習慣和作風。在一個化學實驗開始之前,學生要對實驗涉及的基本反應原理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對于實驗中涉及化學儀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爛熟于心,保證能夠在不損壞儀器的基礎上獲得實驗結果。比方說堿式滴定管只能用于堿性溶液,而酸式滴定管能用于酸性溶液和強氧化性溶液,這些注意點要學生事先準備。其次是對于實驗過程中發生的意外要鎮定,不慌不忙地進行處理。比如說,在實驗過程中酒精燈不慎打翻起火,不能用水撲滅,要用濕抹布蓋熄。
邏輯思維,我們也稱之為抽象思維,而邏輯思維的分析與推理恰恰是化學課程學習中必須具備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并掌握化學概念,而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則會顯得較為吃力。尤其是學生在剛剛接觸化學的時候,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微觀領域的內容無法理解,又無法進行直接感知,只能夠通過學生自行想象,學會運用類比,為抽象的概念找一個具象的依托,培養自己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理解物質變化過程的思維能力。
一個化學實驗如果想要取得成功,首先離不開的就是嚴謹的科學態度。在實驗過程中,不能抱有僥幸心理,不能夠馬馬虎虎,對于實驗得出的結論要重復進行驗證,避免實驗的偶然性。例如,在進行酸堿中和反應的實驗過程中,對于實驗現象的描述要具體全面,要用手感知實驗的放熱情況。同時,對于實驗器材的使用更要嚴謹,要按照操作步驟一步一步進行,不能馬虎大意。實驗結束之后,更好地將實驗器材按要求進行整理,放到規定的地方,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化學基礎知識是化學課程教學的基礎,學生必須要對化學基礎知識進行扎扎實實的學習,才能夠在以后的化學實驗中應用自如。因此,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基礎知識,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掌握知識技能。比如,化學課本上涉及的大量的化學方程式。對于化學方程式背后的化學現象和性質,涉及的化學知識點,是否可逆等等,學生都要能夠切實掌握。
與動手進行化學實驗相比,大部分學生都會認為教材上的理論知識是較為枯燥乏味的,尤其是初中化學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化學實驗。教師要運用好實驗教學,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驗來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激發學生對于化學課程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例如,在探究“鐵生銹的條件”時,可以事先讓學生觀察身邊的鐵生銹的環境,提出自己的設想,然后通過三組實驗:分別將鐵釘放在潮濕的空氣中、干燥的空氣中、封閉的水中來驗證學生的設想。
化學知識主要來源于生活實踐中,并能夠反饋于生活實踐。因此,化學核心素養的提升離不開對實際生活的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搜集例子用于課程素材,更要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化學現象,提出自己的設想,然后再通過化學實驗進行驗證。只對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是無法真正提高核心素養的,只有通過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才能夠真正達到化學教學的目標,讓化學更加貼近生活。比如通過化學學習,我們就能夠在日常生活快速分辨羊毛和合成纖維。
總之,教師要不斷地總結和思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