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瑋瑋
(山東省棗莊市第四中學,山東 棗莊)
初中八年級的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雖然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他們的整體的德育素質整體上還處于萌芽階段,認知能力還比較差。縱觀現在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很多學校、老師對于這一門課程的認知不夠,整個教學課堂時代性不強,教師對于學生法律教育不夠,整個課堂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應試化教育相對明顯,沒有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識,教師的傳授方式仍然有待改進。面對這一現狀,教師應該回歸學生的實際生活,真正從學生的身心出發,關注學生個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是整個初中教學的重點,但是目前整個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仍然受到了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因為在最開始的時候,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名稱叫作思想品德,而這門課程長期就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因為很多學生和家長都不太注重這門課程,認為這是一門副科,因此,很少有人去討論這一門學科的教學有效性和學生學習效率。調查顯示,很多學生的道德法治意識淡薄。如今,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教育科學的不斷進步,初中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更多地關注能夠培養出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和品德高尚的學生,要求學生能在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上都可以有很好的提升。因此,后來對思想品德這一名稱進行了調整,以道德與法治取而代之。因此,教師要在這方面不斷地轉變原先的教學觀念,讓學生不斷地融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當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能夠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受到積極的影響。
學習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上,很多老師只是在機械地教,學生也只是在被動地學,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整個教學課堂死氣沉沉,沒有一點趣味,達不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通過教師的指導來學習知識。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積極奉獻社會》這一課時,我會給學生播放公交車上在看到老人時,學生給老人讓座的情境,引導他們進入教學情境當中,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讓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對這些社會現象進行討論,并從中得到相應的啟示,然后我再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當中,讓學生知道要積極奉獻社會,為社會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道德與法治的課程里面有很多課程的設置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很大的關聯,其內容大多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喜聞樂見的事情。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依據課本的教學目標來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完《社會生活講道德》一課時,我會組織學生去拜訪道德模范紀念館,然后根據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道德模范的主題班會,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能夠明白道德在我們的生活中的重要性,讓學生加深對道德的認識,并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道德,這樣學生既學習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可以在實踐中明白道德的真正含義。
教師在開展活動之后,要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夠高效積極地投入到實踐活動當中,這樣才能夠確保實踐活動的高質量進行。在每個活動中,參與、探索和思考是開展活動的重要步驟,學生的自主能力如果能夠提高,就會在很多方面自主探索,不斷地體驗道德。在教學《責任與角色同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責任,并且能夠很好地踐行,明白自己對于家庭的意義,我會開展“我愛我家”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對父母敞開心扉,從而讓學生和家長能夠進行很好的交流,使學生明白自己于父母的責任和意義。
總之,對于初中八年級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深入到社會實踐中,從生活中挖掘一定的豐富的知識,從而構建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