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勝莉
(江蘇省溧陽市社渚初級中學,江蘇 常州)
為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學校開始注重培養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教學,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探究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的思維品質和團隊協作精神。
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環節會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例如學習大氣壓強一課時,教師通過比較法引導學生思考:大氣也會受到重力作用,大氣也具有流動性,大氣有壓強嗎?如果有,有什么現象可支撐你的觀點?這時候就應該留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如果發現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有困難,可做引導:平時我們觀察不到大氣壓現象可能是物體內外都受到大氣壓,是否可讓物體一側氣壓減小或消失,觀察物體另一側所受大氣壓的作用,是不是就非常明顯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考有了方向,同時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選用怎樣的器材,如何消減其一側大氣壓,從而驗證大氣壓的存在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方案,對抽象的大氣壓知識也就有了自己獨到的體會,這是教師細致的講解所達不到的效果。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很多規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生在設計實驗、收集數據的過程中,經歷原理分析、動手操作、觀察分析等一系列步驟,這就需要教師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不要擔心學生會犯錯,或是擔心學生做不好實驗,或是擔心學生動手達不到預期的結果,從而包辦、演示了事。而應多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多訓練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時間久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思維品質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如驗證大氣壓存在的覆杯實驗時,教師在做此實驗前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保證一次成功,那為何不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操作呢?強調實驗要獲得成功要注意哪些事項,又如何克服如何去改進?為避免實驗失敗造成杯內的水濺了一地,應該再準備些怎樣的器材?這些都留給學生去處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不僅通過覆杯實驗體會到了大氣壓能托起一杯水,從而進一步探究大氣壓能托起多高的水柱,為學習托里拆利實驗做鋪墊。
很多問題的提出,或是進行猜想,都是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的很好的機會。例如,寒冷的冬天路面結冰打滑,護路工在冰面上撒鹽使冰融化,針對此現象,提出一個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學生所提的問題在表述上一開始會很不盡如人意或是表述沒有因果邏輯,或者是沒有探究價值性等,教師不用氣餒,把更多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一次次完善自己的觀點,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完善提升自己,才是教師角色的重點。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做了充分的備課預設,所以不愿讓學生提問質疑,唯恐學生的問題打亂原本好好的預設,或是給教學增加負擔,從而不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和時間。例如,教師正在上課,突然外面下起了雷陣雨并伴有冰雹,有學生驚呼:“下冰雹了!”有學生會疑問,冰雹是怎么形成的?一般會發生在什么季節?什么情況下才會下冰雹?冷氣流又是怎么形成的?等等很多問題,雖然與當時的課堂內容關聯不大,教師也無需反感,甚至呵斥學生,而正好可借突發事件復習一下物態變化和流體壓強的知識,拓展一下學生的興趣及獲取知識的途徑,培養學生隨時隨地的問題意識,及解決問題的態度,發展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觀念。
教師角色的轉變是新課程的重要目標,強調教師是知識學習的引導者和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物理學習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探究式學習,而在探究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障礙和困難,如何解決學習障礙?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時的幫助和支持,但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和方法還需要學生自己去掌握。例如,應用身邊的器材粗測大氣壓強值時,選用注射器、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的學習小組遇到的麻煩是測力計的量程不夠,怎么處理呢?這個困難教師不用急于給出幫助,而可以把解決的時間留給學生,告訴他們解決的辦法還不止一種,從而刺激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新思路。有個學生提出:測力計是測量對活塞的拉力的,根據力的平衡,拉力與大氣對活塞的壓力平衡,減小活塞的橫截面積可以減小大氣對活塞的壓力,是否可以更換更細的注射器呢?這個學生思路清晰,指向明確,一下子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解決了問題。更有學生想到測力計量程不夠,是否將注射器豎直放置,下端先掛幾個鉤碼,再用測力計拉,不就解決了嗎?所以,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是探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學困生,教師尤其要重視并且把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時間留給學生,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