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峰
(陜西楊陵區第三初級中學,陜西 楊陵)
高效課堂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思維,促進了學習成績。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我認為應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教師對學科有整體的系統的把握,更能從宏觀上看清學生學習的優缺點,按照塑造健全的人格的要求去引導學生,避免學習的片面化,也能夠從微觀上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本的學習重點、難點,且能具體地、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但在高效課堂中,我們一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部分學校淡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反映了我們在課改中的困惑和茫然。教師的地位不能夸大,但也不可抹殺,不能不認可教師對學生的啟迪作用,不能不承認教師在課堂中有組織作用和支撐作用。只有教師必要的介入,教師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拓展,才能激發學生進一步探討的興趣,也才能將探討引向深入。
在高效課堂教學中以合作探究為主,但教師也要適時點撥。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全程主導,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合作探究則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討。但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不少老師走入另一個極端,動輒分組討論,自己做“甩手掌柜”,教室亂哄哄一片,至于學習效果則考慮不多,這純粹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一種“放羊式”的教學。還有,有的板書很亂,沒條理,層次不清,甚至有的沒有板書,學生做題的規范性較差。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于是有的老師便用貌似合作的方式來包裝課堂,不管小組的組合合不合理,問題是該獨立完成還是共同討論,通通合作了之,這種不求實效的合作,不但不能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且導致學生干的干,看的看,看的還給干的提意見。這樣會助長某些學生的依賴心理和懶惰心理,養成虛浮不實的作風,導致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強,部分學生越來越差,所以教師在分組上應該合理,讓學生分工協作,人人有事干,真正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現在,新的教學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教師已經能完全按照高效課堂的要求來上課。但高效課堂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撐,需要設備如計算機、攝影儀、白板等。許多偏僻的農村學校連設備都買不起,何談使用呢?即使條件稍好的學校,也不是每個教室都有這些設備,也不可能每節課都使用這些設備。所以希望國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使學校的設備能正常地運作,能夠真正地搞好新課改。
高效課堂由于強調學生人人參與,主動探究,親身體驗,因而學生感受深刻,還可以獲得認知的愉悅感。但是學習效率提高了,學生成績卻下降了,很多進行課改的學校都陷入這一怪圈。部分教師認為課改費時費力且效果不明顯,于是他們在上級、學校聽課時采用新教法,平時仍是新瓶裝舊酒,繼續“滿堂灌”,他們美其名曰“高舉兩張牌子,各方面都不得罪”。所以盡量地尋找兩者結合點,達到雙贏的目的,則是我們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它能使教學內容豐富充實,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現出來。多媒體雖然優勢顯而易見,但也存在不足。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且交換快,加上色彩華麗,造型奇特,配上動聽的音樂和卡通動畫,引人入勝,這樣會導致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畫面上,遲遲不能轉到教學內容上去,忽略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或對所學內容印象不深。由于多媒體運用過多過濫,好多課堂引入過程較長,而用于主要內容的教學大為減少,導致教學任務不能完成,拖堂現象經常發生。因此多媒體應該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能喧賓奪主。
為了上一節課,好多老師加班加點,按照自己的需要制作課件,下一次,另一個老師上同一節課時,又根據需要制作一次課件,花了大量時間。重復勞動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因為制作一個課件要花至少3天時間,因此不能做到每次上課都使用課件。同一課程的老師如果能實現合作共享,每人制作幾個章節,就能節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去,何樂而不為?
過去我們的評價體系側重結果評價,忽略過程評價,忽略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但現在,有些老師反過來,只注重過程評價,不在乎結果評價,說這樣才是素質教育。追求沒有結果的過程是沒有意義的。這是一種誤區。重過程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結果,是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獨立發現、獨立探索的能力,都能成才。
作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復雜性、前瞻性。加強理論修養,深入研讀課標,真正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不斷矯正課改方向,把課程改革推向更高、更深入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