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玲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大貴鎮中學,黑龍江 哈爾濱)
自擔任畢業班的英語教學工作以來,在緊張的中考備考復習過程中,師生備戰題海、日夜兼程、不畏苦累,但收效甚微,面對“平時工作沒少干,中考成績落后邊”的尷尬局面;面對“地處農村,辦學條件差,學生底子薄”等實際情況;面對新課程理念下百花爭艷,百舸爭流的教育景象,我不得不對自己過去的教學行為做以深刻的分析與反思,終于找到了問題之所在。
首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落實不到位。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時間是教師自己在唱“獨角戲”,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久而久之,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忽略了個體差異。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多地關注中考有希望的同學,所以教學設計很少考慮到其他同學。再次,教學形式單一,一味的“題海戰術”抑制了學生興趣和能力的發展,因而出現了復習課中常見的死氣沉沉的僵化局面。問題擺在面前,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轉變過去陳舊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適應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為此在復習課教學中,我們開始了積極認真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本著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知識為主線”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英語復習課教學有了很大改觀。
1.精心組織課前預習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內能充分地掌握所復習的知識,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前,我先把下節課要復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預習、思考、討論,使學生對將要復習的內容形成概念,做到心中有數,帶著問題進課堂,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對基礎知識能得以重心梳理、歸納、總結。學生做好了預習,聽課時有備無患,能夠輕裝上陣,課堂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
2.指導學生聽課
課堂是教學的主戰場,學生聽課效率的高低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復習時,我比較注重以下幾方面來引導學生聽課,即善聽、深思、勤問、巧記,善聽即善于聽錄音,聽教師的朗讀、講解和同學問答;深思即要開動腦筋,想一想,不僅懂得答案所以然,更要懂得之所以然;勤問,凡是不懂的地方,都應當堂或課后向教師請教;巧記,就是要“三記三不記”,記課文重點、難點,記預習時在家尚未弄懂搞通的疑點,記教師補充的內容;不做要求的內容不記,一看就懂的內容不記,書上有的不記,這樣既省時間又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但要切合實際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減輕學生負擔,就必須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課堂結構。讓學生在輕松學習的同時掌握知識。因此,在英語復習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精講精練,變教為導,優化課堂教學
每節課都力求一個“精”字,嚴密地組織課堂,使整堂課一環扣一環,力求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使用率和有效率,把大部分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學習。待學生歸納、討論、總結后,教師給予對比、呈現和歸納,如果一堂課能達到充分而適當的密度,課堂氣氛又較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堂教學形成高潮,這就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
2.分層次教學,尊重個體差異,縮小兩極分化
“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體差異”是新課程標準的最基本理念,因此,課堂教學要真正實現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根據一學期的幾次考試成績,我實行了分層教學,即96分以上的為A層,84~95分之間為B層,72~83分之間為悅層,60~71分之間為D層,60分以下的為E層,對知識的掌握,每個人所掌握的程度不盡相同,因此,在課堂提問時,根據問題的難易度,要求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另外,我實行了“一幫一”制度,即A層幫B層,B層幫悅層,依次類推,并向各層次提出了奮斗目標。這樣就能使每個人在每節課都能學有所得,都愿學、樂學、想學,充分尊重學生在發展程度上的個體差異,使他們都有機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去發揮自己的才能,避免了過去的兩極分化現象。
3.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
開展小組競賽,展示才能,提高素質教育的氛圍。我把全班分成十個小組,每組四個人(合理搭配),建立“互助合作”小組,開展互助互學活動,在課堂上開展小組討論、交流、會話和答疑活動,每次討論后回答問題必須推舉一人,但每次不能為同一人,這樣輪流發言,使膽小的或學習較差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增強了小組間的競爭意識。在課后互背單詞、句子、課文,每天進行測試并加以評分,然后評出每天的優勝組,加以獎勵,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促進了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從而打破了過去復習課教學“一潭死水”的課堂面貌。
總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及時轉變教學行為,才能在“教學問題”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