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紅
(臨海市汛橋鎮中學,浙江 臺州)
我校正嘗試“分學科分層走班”教學,分層走班是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學理論而進行的教學實踐。B班學生普遍基礎薄弱,興趣不高,走班模式下如何提高農村中學B班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學習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習不是學生對知識的簡單吸收或者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單向傳授,學習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獲得過程的體驗,注重學生對知識建構的體驗,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平時教學與復習,都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簡單應用的機械操練,輕問題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應該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掌握學習科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學習,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比如,在《光和顏色》的教學中,“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這一知識點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同一”和“均勻”。先演示在水槽中用激光筆照射水槽中的水,然后演示光在空氣中和在玻璃磚中的傳播,分析空氣和玻璃磚中以及兩種介質交界處光的傳播方向的改變,得出結論:光在同一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接著讓學生用激光筆照射水槽中的水(水槽底部有蔗糖,沒有溶解),學生會發現激光筆發出的光沒有沿直線傳播,學生猜測可能是因為水溶液中蔗糖的濃度不均勻引起的。老師提問:怎么讓光在這里直線傳播?學生繼續探究,攪拌讓蔗糖溶解后用激光筆照射,學生發現激光筆發出的光沿直接傳播。綜合起來得出結論: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這樣讓概念的形成顯性化,不再死記硬背和強加,重視構建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B班的學生很多也能在“玩”中學到知識。
由于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對自身注意力的控制能力還不夠強,容易導致上課注意力無法集中。B班學生更容易走神。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隨著老師講課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講課開始時,學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強,中間有一段時間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較為理想的狀態,隨后學生的注意力開始分散。所以在安排教學設計時,盡量考慮每7~13分鐘動靜轉換下,教與學轉換下。比如在《電磁鐵的應用》的設計時,備課時也備下時間,上節課內容的復習及電磁繼電器的原理講解要控制在7分鐘左右,接下來由教切換到學,讓學生自己嘗試做下書上的水位報警器的連線練習。學生思考及連線時間控制在3分鐘左右,接著教師講解水位報警器的連線。這時差不多15分鐘左右了,由于水位報警器的連線也有些難,學生思維有些累。緊接著轉換下由靜到動,每人一個電鈴讓學生對照書本研究研究,和同桌討論下原理并嘗試使電鈴響起來,時間3~5分鐘。然后由學生嘗試到講臺上說說看,老師補充。再做個溫度自動報警器電路的練習并講解。然后又切換到教,看磁懸浮列車的視頻并講解原理及講解電磁起重機等的應用原理,時間7分鐘左右。最后還剩5分鐘左右學生做作業本鞏固下。這樣比整節課都由老師滿堂灌好多了,如果整節課都老師講,B班學生更容易昏昏欲睡,思維停滯。
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創設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希望去探究一番,覺得好玩。這是活動本身引起的興趣,心理學上也叫“直接興趣”。這種興趣水平較低,缺乏穩定性,一旦遇到什么挫折,所產生的興趣往往容易喪失。尤其是B班學生,你現在做實驗他感興趣地看,等會兒實驗做完了他又神游了,這就需要教師通過高超的教學藝術穩定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興趣,由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轉化。比如,復習酸堿鹽的有關知識時,通過食品干燥劑這一生活情境引入,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時,會情緒高昂、興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敗時,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影響積極性。因此,給學生創造一個成功的機會,是提高學生學習情緒、增強自信心的一種有效方法。面向全體學生,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B班屬于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的學生比例超過了50%。中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之中,他們熱情奔放、精力充沛、年輕、好奇,但對有些事物還缺乏科學的鑒別能力,一些不良的思潮會沖擊他們的意志和行動,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價值觀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上《代代相傳的生命》和《走向成熟》的課時,青春期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充滿了好奇,我們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必須及時滲透價值觀教育。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走班模式下如何提高農村中學B班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唯有不斷地堅持探索嘗試,才能使B班學生如苔花一般積極向上,努力綻放,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