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紅衛
(安徽省淮南市第七中學,安徽 淮南)
作業,既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傳統初中歷史作業延續到今天,在知識的識記等方面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在日常教學中,由于眾多因素的影響,老師往往只關注作業的認知功能,而忽視了作業的探究功能和價值功能,難以引導學生學會方法、獲得情感體驗、形成態度和價值判斷,致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一種矛盾而復雜的情感——對歷史課的聽課很感興趣,但對歷史作業感到厭煩,敷衍應付,這樣的作業,并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
心理學家洛克通過實驗證實:受歡迎的作業能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作業設計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體現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作業評價也要趨向多維度、多樣化、多層次的方向,突出作業的育人功能,以真正實現學生歷史學習轉型。
歷史作業的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教師怎樣教和引導學生怎樣學是前提與保證,這直接關系到作業的實效性。一堂歷史課吸引不了學生的眼球,課下不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學生是不會關注你所布置的作業的,即使完成了作業,關注的也只是答案的對與錯,是分數導向。因此,教師要有效地開展教與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從而為作業的科學設計鋪平道路。愛因斯坦認為:“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是學的開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勇于提出問題,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和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歷史作業是可以做到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的。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歌曲、詩歌的形式設計作業,用歌聲重溫歷史,用詩歌串聯歷史,豐富學生視野。歌曲、詩歌是學生常見的、比較喜歡的藝術形式,也容易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這樣的習題因其綜合性比較強,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歸納、概括、辯證等能力。如中國近現代史作業的習題設計,可以以《游擊隊之歌》《義勇軍進行曲》《春天的故事》等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的歌詞設計相關的問題,學生肯定會在不由自主哼唱的同時滿懷激情地完成相應的作業。正所謂“歌吟其聲,舞動其容”,在歷史作業設計中,引入藝術作品素材,對于促進學生對歷史的了解、體驗、喜愛、認同有著積極的作用。
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設計初中歷史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在作業設計中給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量度和難度,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其各取所需,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歷史作業完成中得到成功的體驗,提高教學有效性。為此,教師采取作業分層應為最佳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品嘗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實”。
教師設計歷史作業時,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社會生活與課堂知識相關聯的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這不僅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還使學生覺得歷史就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鞏固拓展了課堂知識。教師可以設計如社會調查、考查等學生力所能及的作業,以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開展。
學生應該先從身邊的歷史學起,比如父母的過去、家庭的歷史、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從這些變化中理解父母,愿意承擔家庭和社會發展的責任,然后再理解中國歷史對中國人的啟示和意義,還有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所肩負的時代使命。
七年級歷史第二課就有關于家族體系的調查圖,要求學生課后完成。基于情境體驗式學習的要求,我設計了“小小司馬遷”杯“家庭史”調查和寫作活動,讓學生較早地理解歷史學習的意義。考慮到學生的水平,為了方便大多數學生寫作,我把“家庭史”的寫作內容用圖表的方式呈現出來,并提醒大家就某一個方面記錄各代人歷史情況,附紙完成家庭史的寫作。學生表現出極大興趣和參與熱情,并用稚嫩的語言呈現出了自己家庭的奮斗史。特別是展示學生自己作品和優質的家庭史小短片,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歷史意識。有些學生還上交電子作品,讓技術服務于歷史學習。長輩的奮斗史、家族興衰史和家鄉社會變遷史等,每個學生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精神食糧,都能感受歷史老人對熱愛生活和生命的人的特殊照顧,歷史將成為學生不斷去詢問的寶貴財富!
新課改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設計歷史作業時,要大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按照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采用學生間互留作業的方式。課后,學生間自行選擇合作對象,彼此給對方設計作業題,完成后由雙方共同批閱、探討。如果發現疑問或錯誤時,學生互教互學,共同解決疑難,如果本組同學對作業無法判別時,還可向其他組或老師求助。這種方式的作業布置不僅激活了學生學習的途徑,同時學生在互留作業中,學會了欣賞他人,體驗到了合作的愉快,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逐漸成為自信、能動的學習者,集體責任感、榮譽感也會隨之增強。
多樣化的作業設計需要合理的作業評價,實施多元化的作業評價要向培養人的核心素養的評價角度不斷拓展。
一則好的作業評語,不但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而且能激發起學生的行為動機,培養良好的品質,調節、疏導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每次批改的基礎上,評定作業質量與訂正質量的等級,學期結束時,按等級比例來評定學生學科成績,既可以體現新課改要求,也可以讓一些基礎比較弱的學生得到肯定,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以往,大多數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和作業情況,只以學習成績判斷孩子學習的優劣,從而導致了學生只注重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習過程。而將學校評價與家庭評價相結合,既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也可以讓家長關注學生歷史學習并分享孩子完成作業的成就感,達到家校互動、共促發展的目的。
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是時代發展對學科教學目標的逐步提升,也是教師從教書走向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歷史作業設計在作業目的、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作業評價等方面都具有與傳統歷史作業不一樣的特征與結構。探索作業設計旨在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兼顧基礎知識的鞏固、能力的發展和價值觀的樹立,引導學生轉變歷史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作業練習與評價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這仍需要歷史教師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進行研究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