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亮
(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學,江蘇 昆山)
文本解讀和學情分析決定教學設計,一篇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必須要從學情和文本兩方面出發(fā)。語文是典型的案例教學,語文知識滲透在文本當中,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沒有明確的教學內(nèi)容,側(cè)重于對具體例子的剖析和探討。而決定我們選擇一定的教學內(nèi)容便是學情分析,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課文完成同一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學習,這也正如葉老所言“語文課本只是些例子”。從初一學生剛剛接觸詩歌賞析的學情出發(fā),以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我制定了本課的中心教學目標,即體會詩歌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目標的落實必須滲透在師生的文本解讀中。詞一般都會有小記,而小記的教學是我們教師極易忽略的。我認為詞的小記主要功能就是導讀,交代詞的寫作緣由、背景,補充與詞有關(guān)的線索、時間,為讀者理解、賞析提供便利。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可以明白詞的小記重在寫實,主要是這首詞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的交代,詩詞是一種以凝練的語言抒發(fā)情感的文學體裁,詩詞是以抒情為主的。作者的見聞感受在詞中往往是經(jīng)過虛化處理的,那么詞的品讀是否可以從小記入手由實到虛來解讀全詞,品味詞中豐富的情感,理解詩詞的寫作手法呢?
通過對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文本解讀,我們知道這是一首詠月兼思念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于丙辰年中秋。當時蘇軾41歲,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經(jīng)有六七年沒有相見,心情抑郁不歡。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xiàn)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diào)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xiàn)實與理想、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思想。從文本解讀中,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詞不僅僅抒發(fā)了對于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還交雜著各種復雜的情感。從下闋詞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詞人對于月亮這一意象的認識也是一個由“怨恨”到“理解”的過程。對于詞人豐富的情感,我們可不可以從小記中看出來呢?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小記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首詞的小記告訴了我們這首詞寫作的時間——“丙辰中秋”,作詞緣由——“懷子由”,那么這首詞的小記有沒有其他地方仍需我們?nèi)ソ庾x的呢?“兼懷子由”中的“兼”字需要我們?nèi)フJ真解讀,我們知道“兼”是“同時”的意思,說明這首詞除了表達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之外,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但是“兼”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主次之分,說明這首詞寫作的主要目的不是抒發(fā)對弟弟子由的懷念,其重點在表達其他豐富的情感?!皻g飲達旦”中“歡”字也需要我們好好體會,這個字在表明這首詞的情感基調(diào)的同時,也有其他值得深思的地方。我們熟知自古以來文人騷客都喜歡借用“明月”這一意象表達思念之苦,思念是一種痛苦的滋味,然而詞人為何會“歡飲達旦”(歡快地飲酒直至天將破曉)?從這首詞的小記解讀中,我們可以拋給學生兩個問題:(1)中秋的夜晚,詞人思念親人,內(nèi)心思念之苦,為什么詞人卻歡快地飲酒呢?(2)詞人作這首詞除表達思念弟弟之情,還會有什么樣的情感呢?通過這兩個問題我們就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詞的思想情感,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就可以完成這首詞的學習。這首詞中詞人的情感和景物的描寫是交融在一起的,我們從小記的解讀入手拋出問題,實際上也是在給學生一個品讀的信號,學生便會有意識地從詞中景物的描寫中去分析詞人的情感。因為有前面問題的導向,學生對于這首詞情感的品讀便會有方向性的指導。學生從這首詞的情與景的交融中分離出情感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理解詩詞情景交融手法的過程。古體詩詞一般沿用傳統(tǒng)的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jié)合或以動襯靜等,比較注重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的運用。
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闭b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主要途徑,是積累語感的最佳方式。從古代的蒙學教育可以強化我們對于誦讀的認識,《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家詩》沒有太多的闡釋,讓學生在讀的過程去體會感悟,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去體會文章的意蘊美、節(jié)奏美、氣勢美。詩歌言簡意賅,韻味悠長,適宜誦讀,詩歌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理解詩歌的結(jié)構(gòu)、品味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象。
學生對于詩歌作者情感的把握、主旨的理解必須要通過自己的閱讀去感悟,若是老師“填鴨式”講解,那也只是思維的浮光掠影,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學生對于語言感悟、理解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以各種方式去朗讀,體會詩人的憂愁善感,同悲同喜,以情悟理,詩歌教學自然會達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