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
(海陽市亞沙城初級中學,山東 海陽)
新的教學環境下,初中基地特色課程建設有利于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但從教學實踐來看,綜合實踐活動形式簡單、資源優勢利用不充分等問題越來越明顯,阻礙了特色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為此,深入剖析有效的對接方法至關重要。
基地特色課程建設是現階段區域性教學研究的重點,它以學校的軟件和硬件設施為依托點,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為初中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與基地課程建設有著直接的關系,從相互結合的情況來看,現存的問題也比較嚴重。初中階段,學校和教師的教學重點都是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和成績上,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高,沒有合理地利用基地教學資源。而且,基地特色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及開展的方式、方法缺乏創新,大多是以集體活動項目為主,內容的設計也缺少針對性和目的性,影響了基地特色實踐活動課程的效果[1]。
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有了較大的提高,是綜合素質培養的關鍵時期,需要充分地利用基地特色課程和實踐活動,將兩種方式結合到一起,具體的方法如下:
基地特色課程建設需要良好的硬件設施,學校要從場地、設施和選材等方面入手,為課程展開提供良好的環境。在完善基地硬件設施的基礎上,需要以橫向的對接角度進行,確保基地特色課程與實踐活動的優良適配性。
首先,從基地特色課程建設和綜合實踐活動對接的課程資源研究來看,如果只是將基地實踐課程作為單一的輔助教材的工具,雖然對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卻弱化了基地課程的功能,限制了學生核心素質和知識視野的拓展。所以,課程資源的選擇是實現對接的首要環節。這一過程中,可以在原有的資源基礎上增加人文性和地區特色文化資源,不僅豐富了特色課程的內容,也培養了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
人文課程資源的增加,需要選擇與當地歷史和特色相符合的內容,開展以歷史人物、當地重大活動、重要事件為名的實踐活動,圍繞學校的“育人”理念和目標,激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基地特色課程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使其形成了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例如,依托本市許世友將軍紀念館,舉辦有關“許世友將軍”的文化活動,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參觀紀念館,并配合圖文并茂的知識講座,讓學生對許世友將軍的生平有更深的了解,繼而推及到學習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另外,本市的綜合實踐教育樓就在我們學校院內,且學校附近有濕地公園、亞沙會展覽館等可供參觀的資源,開展課程活動時就可以利用這些設施舉辦相關的實踐活動。關于地區特色資源,可以結合本地的文化、歷史和手工藝,挑選出教師和學生熟知的內容,合理地分配和組織活動的開展。如海陽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間社火中的舞蹈部分,學生的熟悉程度較高,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的活動,走進實際的秧歌環境中,也可以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以小組的形式自主編排和表演大秧歌,在親身實踐中加深對地區特色文化的了解[2]。
其次,從對接方式的研究來看,除了保證對接課程資源的滿足以外,對接方式也要進行細致分析和設計。根據學校的教學情況來看,可以采用的對接方式有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轉變以及競賽評比三種方法。一是,校企合作。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社會輸送符合市場要求的人才,基地特色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也要從這一點出發,加大與當地企業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機會。二是,教學模式的轉變。長期以來,初中教學就是以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核心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基地特色實踐課程活動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選擇方法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逐漸養成自主學習能力。三是,競賽評比方法。初中學生的勝負欲望強烈,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在學校開展諸如作文比賽、科研發明等形式比賽,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擴大基地實踐活動的積極影響。
就縱向對接而言,主要是從評價機制和管理制度兩個方面進行。從評價機制的角度來看,要將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表現納入學校考查的范圍,而不是將考試成績作為考查的唯一標準,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應該被列為學校考核教學效率和學習程度的關鍵因素。從管理制度的角度來看,則要完善教師的培訓機制,提高教師對基地特色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協調能力,還要對教學工作進行監督,以保證教學實踐的落實。
總而言之,基地特色課程建設與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對提高初中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對接兩者的過程中,需要圍繞學校的辦學目的,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展開,以增進基地特色課程體系與學校綜合實踐教育對接研究的建設和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