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江蘇省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它對幫助中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而通過我們政治課教學,可以實現潤物無聲、德育無痕、潛移默化的德育效果。怎樣才能達到“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標呢?下面以《政治生活》為例,就如何以教促學,實現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目標,談談我個人教學上的一些做法。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要加強依法治國理念的滲透,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和憲法意識。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在課堂就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選擇與我國相關的時代感強的方式,經典歌曲,包括歷史資料、革命歌曲、經典影片片段,讓學生感悟,以實際生活問題來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正確選擇,激勵學生崇尚真善美。
例1:學習公民的政治權利與義務時,我選取了學生進入高一時的軍訓照片為例引導。
例2: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確,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將入刑定罪,最高可處七年有期徒刑。
我們的教學內容呈現在書本上更多是以文字的形式,注重結論的總結,相對而言枯燥一些,如若脫離社會和身邊實際,很難發揮應有的德育功能。為了避免這一點,在教學中我會充分運用歌曲、視頻、舞蹈等形式配以文字呈現,素材盡量更多地采用身邊事例,新鮮生動,展現國家層面的方針政策。這樣做的目的是貼近學生,學生更能理解,從內心接受,自我對比,從而修正自己的認識。
在第七課第一框學習民族關系時,我播放了歌曲《愛我中華》,讓學生跟著合唱,讓班級的少數民族學生說說在學習與生活上的感受,從情感上認同即將要學習的內容。
學到第七課第一框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時,我選用了我區與新疆特克斯縣的教育幫扶結對,我校語文組與化學組的兩位老師的支教事例來說明,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知識的真切,告訴學生這一原則的真實性。
在學習第八課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時,我認真向學生介紹了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通過不同的鏡頭讓學生認識到兩國友誼的維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與當今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格格不入,“情境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轉變了教學觀念。政治知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具有較強的生活性。用一些熱點問題創設情境,把學生放進去,變成主角,通過分析、討論、辨別,把知識融進去多角度剖析自己,校正自我,能使學生感到新鮮,有吸引力,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從而達到優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在第一課學到公民的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原則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圖片):
(1)日常生活中部分老百姓過馬路的場景。
(2)學校周一升旗儀式部分同學的不良表現。
(3)在以往社會實踐中,少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
面對這些情境,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在平常上街騎車過馬路時,是什么方式?遇到紅綠燈時,什么行為?周一學校升旗儀式時,是何種站姿?在以往的社會實踐,外出的過程中,你是如何展示文明素養的?
這些看似平常的小問題,恰恰是合格公民素養的體現。我和學生一起審視,一起糾正,從自我做起,從小事開始做起。后來沒有一個學生亂拋亂扔,每周一升旗時,學生都站得很直,無聲,嚴肅對待。
在學習第二單元政府知識時,談到如何正確處理公民與政府的關系時,我把某小區部分業主傍晚時分為了維護權益,拉起橫幅,堵住小區進出大門,此時正是下班高峰期,這一做法讓所有人都無法正常進入,道路無法正常通行,面對這種情況,你支持這種做法嗎?
讓學生辨別闡述,知道遇到問題如何正確去做,正是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表現。以教促學,以教立德,是我們每個教師應盡的責任,更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