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賀
(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吉林 長春)
當今課程標準和課改進一步的深化,對于我們初中歷史教師的課堂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變化,在自己的教學中,可以清楚地意識到一系列突出的問題。一是做不到每節課都以課標為依據確定教學目標;二是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教,而不去考慮生成的效果。三是由于課時的安排,很多試卷和練習題無法及時的講解和評價。
其中主要的問題有如下幾個:
1.對歷史教學目標的理解。自己上課的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上一節課的印象和記憶,經常用10~15分鐘進行課前提問,通過這種方式復習之前的知識。這樣做的結果勢必會影響新課程的講授,有時新課講授的時間變為了20分鐘左右,把剩余的時間變為深入的討論。這種做法的結果是當堂的知識內容的基礎沒有打牢,學生對新課內容還不夠了解就馬上進入討論環節,自以為以學生為主體,其實只是教師的主觀臆斷,內容不充實導致學生沒有生成具體的感受和結論,他們對討論也會失去興趣,因此無話可說,無觀點可講。我的初衷是想讓學生自我構建知識結構,覺得自己講得過多太過主觀,成為填鴨式的教學,結果卻適得其反,正常的教學秩序變混亂,活動更是難以深入開展,簡直是自取其辱。仔細分析后,我認識到歷史教學是有根基的,根基不能隨意改變,也就是我們備課和準備教案時會注意到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是絕對不能忽略的。歷史教育是鮮活的、是靈動的,但必須以學科自身知識的豐富積淀作為基礎,這樣的歷史課才是有效的,才極具感染力。
2.教學重點的體現和掌控。一堂課只有40分鐘,在平時教學中,課堂的重點的特色的活動必須圍繞著重點部分展開,否則事倍功半,但因為學生的興趣點不同,很多重點內容趣味性不強,學生關注度不夠,教師便將教學設計傾向于學生興趣度高的那部分內容,到了重點部分講解時因為時間問題采取略講或自學的方式,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例如,在講授一戰、二戰時,因為很多同學對其中包含的著名戰役和典型的人物印象深刻和感興趣一些,所以我經常的做法是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給學生營造自我表達的環境,讓學生自己發表看法或介紹自己熟知的戰役或歷史人物,這時很多男同學會偏離課堂主題,大談特談如希特勒等人物,甚至闡述希特勒的貢獻和優勢,我在感嘆學生知識面廣的同時并沒有選擇控制和引導他的發言,結果就是一節課下來學生只記住了希特勒這個人物,對于戰爭發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背景的前后聯系一無所知。再如,我在講授初一歷史時,每個朝代的最后都會有一課重點整理該時期的文化。在講到厚重的唐文化一課時,學生對唐詩的興趣最大,我便自作主張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賽詩會,讓學生背誦他們爛熟于心的唐詩。臨近下課時,學生興奮之余質疑了課程,談到感覺像上了一節語文課,這時我才意識到這節課很失敗,學科特點沒有體現,課堂的重點內容還包括唐朝的建筑和科技發明部分,都沒有時間呈現和講解。所以在未來的備課中必須重視教學重點在教學設計中的充分體現。
3.多種教學方法的取舍。目前的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特點,但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不是百花齊放就會事半功倍,蜻蜓點水式的運用會嘩眾取寵或畫蛇添足。如競賽、討論等方式是否適合于當時的情境和課堂中。我經常是看完名師的課程后進行簡單的模仿或干脆照搬照抄,最后一節課下來感覺和我想象的教學效果出入過大。只是簡單地動嘴或動手不一定會有效果,教學的實際必須結合歷史教材和所在班級學生的學情。
4.對教科書的把握。工作的十年來,一直覺得教材是根本,所以經常對教材有很大的依賴,因為過分地依賴,結果就是不敢講授任何脫離教材的內容,很難去充實課堂和延伸很多觀點和思想。教學的材料是非常廣泛的,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教科書。一節成功的歷史課的教學內容還應該涉及能力、方法、思想、情感等很多方面。教師應該以教科書為基礎,圍繞著教學目標選擇充分的材料使課堂變得更為飽滿。
5.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如何生成。價值觀的重點在于真實地在學生的心底生成,為了簡單達到教學目標,我經常是非常主觀地將自認為正確的價值觀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牢記,很多學生是沒有經過深入理解甚至是有些排斥地接受的。比如把五四愛國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口號直接讓學生記住,把兩場運動的性質直接讓孩子整理在教材上,之后再講解,先入為主的色彩過濃,學生沒有自主地得到正確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是無效的。其實正確的方式是應該從我們身邊的實際切入,加深學生對晦澀的問題的認識。價值觀的生成要自然而然,要貼近我們的生活現實。這樣生成的情感學生才會真正受到感染和啟迪。
總之,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歷史課堂中也出現了很多的新問題,教學不能雜亂無章,單純地百花齊放不一定有實質性的效果。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如果忽略了學生的要求,教師只是主觀教學,會使學生生厭,是不利于歷史教學的。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很多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目標相背離,喧賓奪主,沖淡了教學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