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甜
(納雍縣第五中學,貴州 畢節)
目前,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一種被動記誦的形態,因此學生在這種被動的知識遷移的過程中思想與意識都會受到一定的約束,學生在這一前提下形成的語文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思想,未真正領悟到語文中蘊含的各種藝術美,因此學生的文學素養與能力都無法得到提高。
目前在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仍舊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方式,完全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導致語文語言具備的靈氣得不到展現,使審美趣味下降,最終使學生創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響、限制,造成其教學質量低下。
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能夠進入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氣質個性和人際交往能力。從教材上來看,高中語文具有一定的人文特點,可以陶冶人們的思想與氣質。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教學活動中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一定要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知識中蘊含的精神成為學生的精神支柱。具體來說,教師就當深入挖掘與研究教材,因為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可以無形中彌補學生的精神食糧,因為教師將語文教材中的文學素養提煉出來,并通過一定的教學模式內化進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與感悟,來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健全的人格。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對教材的整合與歸納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語文課堂的人文精神,從而提出趣味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尋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與自信,讓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的信念中樹立起高尚的人格。
我們都知道,高中語文教學應當讓學生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在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目前高中語文教材中,其內容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增加了許多人文的精神進去,使教學過程中的人情味更濃了。語文教學是人文精神的深入學習與探討,其過程就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思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與寫作意境,同時也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品味文章情感味道,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增加教學中的人情味,升華學生的情操與情感,幫助學生放松心情。教師根據教材的要求注入情感,就會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教師的這種有情感的教學中捕捉趣味,同時做出一定的反思而實現情感的內化。高中語文教學會涉及許多情感,其中關系到家國情懷、感恩、懷念故土等,而這些情感也恰恰可以幫助教師實現課堂教學的人情味。例如在魯迅先生的《故鄉》中的閏土,不但是作者兒時的玩伴,還是作者成年后再回故鄉最想見卻見了之后感慨最深的人,這時可以引導學生來回憶自己家鄉的情景,從而實現人情味的教育與情感的共鳴。
語文課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知識的學習來增加學生的文學素養。從這點來看高中語文教材的安排,都是多元化的組合,有各類題材的文學作品按類分在一起,如有詩詞、小說、童話故事、科技散文等等,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介紹了不同的文學載體,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這些材料,從而完成對自己文學素養的內化。例如在高中語文材料中,我們發現文學類作品占一大半,這是因為在安排教材的過程中就已經注意到了教材的文學性與詩化。這樣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通過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堅持做到內修外用。高中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文學基本功夯實的過程,通過一點一滴的文學素養的積累,最后能讓學生創作出充滿文學色彩的文章,也就是說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學生文學素養提升的過程,這都需要學生對高中語文課堂之中的知識與各種寫作手法能夠真正運用到位。
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但是寫作手法與其他各項文學內涵的學習的過程,還應當將語文與時事聯系在一起。知識的更新說明了時代的進步,在這一基礎上教學內容與方法都應當更好地表現出來。這也是新時代語文教學應當具備的思想與方法,要有效與新聞聯系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語文的時代感,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與思維。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引導學生對與社會發展有關的一切事物的認識,只有這樣才會更好地培養學生認知世界與理解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