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萍
(南京一中實驗學校,江蘇 南京)
道德與法治課的新課程標準對每個活動要求都明確提出了活動的主題內容以及多種活動方式。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動手、創新實踐,因而具有自主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特征。
1.自主性。活動本身可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和及求知欲,而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有探索和創造的潛能;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自身經驗來設計,開展相關活動課;從學生實際的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和現象來設計課程內容。
2.實踐性。活動課要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熱點的問題,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積極參與到活動的重要性,在“調查”“搜集信息”“辯論”“演講”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并解決問題、感受生活、理解知識、總結經驗,鍛煉實踐能力,激發創新能力。
3.創新性。道德與法治活動課的價值與目標最本質的體現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活動課不要太多受知識體系和結構的限制,在開展活動時,要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原則,圍繞書本所提供的圖片和資料情境,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收集資料、自己策劃并設計活動方案,最后自己解決問題,采用競賽、辯論、歌曲、小品、討論、圖片、漫畫等形式。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不少活動存在形式化的傾向,不少活動局限于表層,缺乏明確的活動目的,就應該優化學生的活動。經過精心設計,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明白道理的活動課,才是一堂成功的活動教學課。
(1)新穎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青少年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應注意力求使用感性的、趣味性的材料輔以教學,選擇富有時代性的新鮮事物和信息作為活動課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內在的求學動機和探究的興趣,逐漸培養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究精神。
(2)生活性。思想品德教材概念、原理多,理論性強,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唯有生活是學生的真實世界,是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的源頭。我們應關注學科與生活的聯系,選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超越常規而又在情理之中、帶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的內容,以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更好地實現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的有機結合。
(3)針對性。開展思想品德活動課,不能漫天撒網,應有的放矢:或針對學生情感上的障礙,或針對學生行為上的誤區,或針對學生認識上的盲點,或針對學生心理上的偏差,在活動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啟發,在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創造性。教材是教學的一種主要資源和重要依據。在設計思想品德活動課時,可以結合課程的目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加工和改造,努力做到使教學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們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活動課,應本著科學、實效的宗旨,堅持一定的原則來設計課堂。
(1)普遍性原則。道德與法治活動課應該是學生活動的歡樂場所,在課程的內容篩選、形式選定,過程指導、結果評價時都應該以普遍參與為原則,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盡最大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活動并有所收獲。
(2)開放性原則。活動課的教學,教師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原理和知識觀點,而要善于總結歸納學生的想法。在活動課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的分析和選擇發揮前鋒作用,不應該預定某種解決問題的固定模式限制學生的思維。要多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暢所欲言、分析利弊。
(3)“本土化”原則。不同地區的政治教學特色往往是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道德與法治活動課教學應就地取材,充分應用地方本土材料,創造性地開發“本土”資源,引導學生感知并研究“本土”的資源信息,探究“本土”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帶來的影響,在活動中找出解決“本土”問題的方法。
(4)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道德與法治課的靈魂和生命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在生活實際中尋找例證,并通過探究活動加以分析和檢驗,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原理的認識。
總之,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活動課可以演繹出精彩的學生生活,有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活動課的優化會使我們的學科教學如虎添翼,引導我們的學科教學走上素質教育的健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