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富生
(河南省西平縣教育局教研室,河南 西平)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教學的重中之重。通過對學生地圖辨識能力、人地協調觀和綜合思維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具備終身發展以及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進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實現全面發展。以下結合具體的初中地理教學情況,進行分別的介紹。
地圖作為地理學習的基礎,不僅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將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進行地理實踐的主要途徑。發展學生的地圖辨識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地理學習,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地圖有效獲取地理信息,從而促進他們運用這些信息做出對地圖應用的綜合判斷。
為了培養學生的地圖辨識能力,我們首先通過對地圖比例尺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我們在比例尺教學過程中,首先為學生搜集了比例為 1∶40000000、1∶2000000、1∶50000 等的多種不同比例尺地圖,讓學生通過觀察不同比例尺地圖的特點,總結比例尺的作用。我們還要求學生根據比例尺,利用直尺等工具對地圖上的地理直線距離進行測算,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地理運算能力。在學生掌握力比例尺相關知識后,我們重點為學生進行辨別地圖方向的教學,讓學生掌握“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地圖方向,并根據地圖讓學生結合實際地理位置辨別地理方向。之后我們重點對學生進行地圖的圖例教學,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地圖中的國界、省界、首都、省級行政中心、一般城鎮、公路、鐵路、河流、山峰、湖泊等圖例,從而能夠讓學生通過辨識地圖有效獲取當地的地理信息。
人地協調觀作為基本的地理核心素養,主要指對人類與地理環境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認識,學生樹立了人地協調觀,就能夠正確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能夠結合現實中的人地矛盾分析問題,并提出改善意見。在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側重于運用讓學生通過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矛盾,從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有效養成人地協調觀。
例如我們在《水資源》一課的教學中,通過為學生解讀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現狀,讓學生對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的情況產生清醒的認識。之后我們為學生解讀太湖流域水資源污染的案例,并讓學生探討太湖流域水資源污染的原因以及具體的解決辦法。學生認為,造成太湖流域水資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在治理太湖流域水資源污染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進行處理。隨后我們列舉了生活中造成水資源浪費的現象,讓學生能夠產生節約水資源的意識。最后根據我國的水資源分布情況,為學生介紹興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水資源利用方法,讓學生能夠對水資源的利用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經過這一系列教學,使學生對于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產生清晰的認識,有效培養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指人們能夠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現象和事物的思維能力。學生具備了綜合思維能力,就能夠站在全局的角度對地理現象或事物進行分析,明確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解答地理現象發生、發展、演化的過程,從而全面掌握地理現象特點,正確地看待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例如我們在《祖國的首都——北京》一課的教學中,首先利用地圖為學生介紹北京的地理位置。之后根據北京的主要地形、河流流向、氣候類型為學生總結出北京的地理特點。接著我們從人文的角度,為學生介紹了北京建城以及定都的歷史,為學生展示了北京的歷史文化遺跡照片,組織學生討論首都北京的地理優越性,并探究北京的城市功能職責。學生利用綜合思維的方法對以上問題進行研究,從全局的角度認識了北京的地理優勢與功能定位。
總而言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重要舉措,我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根據三大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地圖辨識能力、人地協調觀以及綜合思維,為學生展開了適宜接受、利于發展、便于應用的教學。我們的教學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有效的延伸,通過展示教學地圖、拓展學習資料學習以及真實地理案例的解讀,使學生獲得了更好的知識發展,更加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初中地理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