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群
(貴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貴州 貴陽)
“做中學”指的是國家科學教育改革項目,它是由國際上思想前沿、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們組織教育家們所共同倡導的一個項目,在2001年8月,我國教育部和科學技術協會共同開展實施了這一項目,其對象是全部的中小學生包括幼兒園的學生,主要的思想就是科學教育,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做中學”是指老師和科學家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探究式科學教育,讓孩子理論聯系實際,能夠通過實踐獲得知識,而不是僅僅靠老師的講授。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培養更多優秀的綜合性人才,而在“做中學”這種模式下,學生學習到的是自主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學到了多少知識,它主張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和創新。其應用到普通高中教學當中,可以通過各個學科的教學來推廣這種探究式教學,以達到培養學生觀察力、獨立思考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的目標。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化學作為一門理科性學科,一直以來深受老師和學生的重視,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辛苦,每天練習大量的習題,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做中學”講求的是學生的探索性學習,對于化學這門實驗性學科,更應該重視其實驗過程,不能僅僅局限于習題,基礎概念固然重要,但是實踐是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要做好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就要合理地設計高中化學作業,并且針對不同的年級采取不同的實施方案,力求做到最優發展。
作業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個班集體當中并不是每個學生的水平都是一樣的,基礎差的學生就可以選擇基礎性的作業,而那些基礎較好的同學就可以選擇一些能夠提升能力的作業,老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在作業設計當中,注重學生的合理發展。例如,我們在學習化學必修4第四章第四節“金屬的電化學腐蝕與防護”這個模塊的時候,可以采取這種作業設計,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丙等級的作業是學生通過復習掌握金屬的電化學腐蝕的原理以及它所包含的原電池、電解池等概念,練習課后題。乙等級的作業是學生在掌握基礎概念的基礎上可以自主地進行一些原電池、電解池的實驗操作,在實驗過程中鞏固理論知識,增強記憶。甲等級的作業是學生在熟練掌握實驗操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提出問題,設計實驗來驗證問題。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種“等級劃分”不是教育的偏見,而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做中學”教育模式下,學生們學習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老師的教授,學習的范圍變廣了,學習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資源共享等等。所以老師設計實施的化學作業也應該隨著學習方式的改變而改變。開放性的學習,是培養學生興趣的良好途徑。例如,學習“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這一節知識的時候,老師設計實施的作業內容可以是“讓學生搜集海水中除了氯元素之外還有哪些主要的元素,它們分別以怎樣的形式存在,又有什么樣的作用等等”,讓學生有一個主動學習的機會,涉獵更多的知識,開拓視野,擇優發展。
化學是一門探究性學科,學好化學最重要的是有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對于任何問題都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老師在設計實施作業的時候,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或者給學生一個生活現象,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而老師只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例如我們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知識點之前,老師應該提前布置作業,讓學生們找一找生活中的化學反應,并對這些化學反應進行解釋說明,類似于“為什么鋼鐵在潮濕的環境中生銹,而在干燥的環境中不生銹”這種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假設,之后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設計實施“探究性”的高中化學作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可以逐漸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習慣,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快速高效地獲得知識。
高中生對于化學課程的學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課堂基礎概念階段,應該更深層次地去挖掘知識,所以合理地設計實施高中化學作業是最有效的促進教學的手段。在“做中學”教育改革當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