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軍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第二中學,甘肅 蘭州)
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心理發展的矛盾期,即處于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的矛盾對立中,學生自我意識愈發強烈,開始有了自己的規劃,但在學校、社會、家庭等的多方反對下,往往會導致內心的焦慮、煩躁感,心理也產生一定的扭曲,此時,班主任的作用就尤顯重要了。班主任若能立足高中生心理發展動態,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引導,勢必會促進高中生身心健康發展,讓高中生更為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
首先,有利于強化學生心理素質。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立足高中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特質,借助科學的心理教育策略,推動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方法。特別是對于面臨高考,且又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他們不可避免帶有心理負擔,各種煩躁、焦慮的心態也容易滋生,若是未能及時獲得心理開導,顯然會對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若能重視展開心理健康輔導,通過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來指導學生管理自我情緒,幫助學生樹立抗壓的自信心,顯然有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提升。
其次,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素質教育要求高中班主任既要關注學生科學基礎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個性心理發展。班主任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和調控、管理自我,促使學生以更為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這些良好的性格品質顯然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更是確保素質教育理念確切落到實處的有效途徑。
最后,有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進行。班主任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多個方面著手進行的,如通過建立師生和諧關系,師生間將會更加親密,更加理解,這也就為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接著,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勢必要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有較為全面的把握,并及時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對學生心理發展有充分認知的情況下,班主任也更容易制訂班級管理計劃,并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
首先,創造良好的環境。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的,為了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全的心理,班主任應努力創設一個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一和諧、自由的環境中學會自我調適心理。因高中生已具備相應的自我認知能力,所以班主任在營造有益于學生成長的環境時,切莫過于表現自己的嚴肅與呆板,而應立足民主、平等原則,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才不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在班級管理中,要注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多為學生創造班級管理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并重視班風、班紀的樹立,讓學生在民主化和文明化的班級中消除心理障礙,快樂成長。
其次,適時開展心理輔導。無論學生是否出現心理問題,班主任都應當重視日常的心理健康輔導,定期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教師也可以在班會課專門開設“心理研討會”,與學生共同探究心理問題的產生和如何處理心理健康問題。而在日常教學中也可適當穿插心理教育,為學生普及心理知識,抑或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邀請專家來為學生講授知識等,通過這些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能夠更為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心理發展,并掌握調節心理的方法。此外,為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教師還需充分調動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力量的結合,班主任應加強與學生家長和學生所在社區的溝通,確切把握好學生的心理問題,然后利用學校教育來展開針對性輔導,勢必會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最后,注意個別輔導。所謂個別輔導工作,主要是針對特殊學生心理問題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通過個別心理疏導,消除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例如,針對不善交談,內心孤僻封閉,躲在自己世界的學生,班主任就應當多注意該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狀況,細心關懷,并與學生多溝通,鼓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待學生敞開心扉時,再適時疏導。同時,還要集合全班同學的力量,使其能夠勇敢地克服內心的卑怯,增強自信心,勇敢地交朋友,向別人表達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下對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要求,更是快節奏生活下高中生身心發展的內在需求。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教育教學中勢必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展開,充分利用各種有效因素來推動心理教育的進行,讓學生在教育中學會克服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養,使其成為更為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