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龍
(甘肅省臨夏縣土橋中學,甘肅 臨夏)
音樂是一門具有獨特藝術魅力和藝術感染力的文化形式,始終伴隨著人類歷史過程的產生和發展,并對于推動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當前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音樂在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形式,個體對于音樂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的素質。因此,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音樂教學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高中音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重視音樂實踐,培養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合唱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音樂實踐形式,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對于踐行新課程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更能夠發展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首先,通過合唱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在合唱實踐中扎實地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在節奏、旋律、音色的變化中感受音樂,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其次,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能夠讓學生在合唱過程中相互溝通、相互配合,提高學生之間的融洽程度,從而不斷形成合作意識、團隊意識。同時,在合唱中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學習的呼吸方法、歌唱技巧,不斷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和表現欲望。
欣賞高水準的音樂合唱作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營造合唱的心理環境。首先,教師必須尋找音樂作品與學生情感的結合點,運用恰當的形式搭建欣賞內容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有計劃地調試學生的音樂心理,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其次,教師需深入挖掘作品內涵和情感因素,通過把握作品特點來啟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合理的引導使學生的情緒與作品的音樂情境相吻合,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深刻地體驗到作品表達的情感,并與之產生強烈共鳴。第三,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適時對于學生進行理性的引導,使學生準確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在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對于樂曲進行音樂要素方面的詳細分析,讓學生直觀感受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知識儲備,真正地融入歌曲中去。
在合唱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合作基礎訓練,運用多樣化的趣味活動,引導學生進入合唱狀態。首先,要進行輕松愉快的熱身訓練,讓學生在活潑、愉悅的狀態下進入學習過程,在熱身訓練中,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讓學生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例如,讓學生站成兩排,后面的同學給前面的同學進行按摩,之后再調換順序,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合唱活動。其次,要進行體態律動訓練,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節奏感,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強烈感受和認同,從而在高度活躍的精神狀態中進行合唱。
要提高合唱能力,科學化的合唱訓練必不可少。教師應針對學生在合唱中出現的個性化和共性問題,采取針對性的合唱基本功訓練。首先,進行充分的識譜訓練,學生的識譜能力參差不齊,教師要指導學生發現歌曲的難點,準確把握音準、節奏等關鍵問題。其次,進行反復的音準訓練,針對旋律音準與和聲音準在每次課上進行集體歌唱,對于具體作品中音準困難的片段、各種調式的音階、琶音進行練習。最后,進行內在聽覺訓練,要求學生將所有聲部的旋律牢固掌握,準確感受旋律的傾向與色彩。
在音樂教學中,要強調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將音樂審美貫穿整個過程,啟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實現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的統一、協調發展。一方面,教師要充分挖掘歌曲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在歌唱中運用想象與聯想進行深刻的感知,在頭腦中形成生動的畫面;另一方面,要啟發學生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在思考和辨析中主動建構知識,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再創造,通過引導學生對于音樂的整體、深層次體驗,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得到不斷地發展和提升。
總之,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是踐行新課程理念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必然要求。作為音樂教師,既要重視合唱教學中知識技能的訓練,又要關注學生在合唱過程中情感、態度的體驗,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