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華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城陽街道第二中學,山東 日照)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學科素養是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為了切實培養小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教師必須要全面了解小學美術學科素養的內涵。
筆者通過查閱比對相關文獻資料,發現小學美術學科素養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圖像識讀能力、美術表現能力、審美態度與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
基于上述五個方面的小學美術學科素養,筆者在自身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嘗試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一些方法。下面筆者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有理有據地簡要論述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一些方法。
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審美能力,就是一個人發現美、感受美、認識美以及評價美的能力。審美能力究竟有多重要?審美能力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一個具有良好審美能力的人,必定會衣著得體、舉止優雅、生活有品位。審美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后天逐漸培養出來的。
美術欣賞課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一種基本課型。這種課型的基本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基于此,在小學美術課中,教師可以在美術欣賞課中想方設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前前后后”是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中的一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屬于“造型表現·欣賞評述”板塊。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讓學生透徹理解了“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還讓學生欣賞了一些運用“近大遠小”透視規律制作的粘貼畫。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升。
在美術欣賞課中,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逐漸發現、感受并認識到了美術作品之美,并對美術作品的美進行了評價。由此可見,教師可以立足小學美術欣賞課,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表現能力,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或運用語言文字、或運用肢體語言、或運用音樂、或運用圖畫等,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意圖、情感等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表現與炫耀截然不同。一個人運用自身良好的表現能力能夠讓別人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
同樣,表現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在后天教育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培養。繪畫課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一種重要課型。在這種課型中,學生要想創作出較好的作品,必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表現能力。換言之,在小學美術繪畫課中,教師可以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
比如說,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美術上冊“天然的斑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就想方設法培養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天然的斑紋”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在這節課中,學生運用拓印、拓印添畫以及繪畫等方式表現了1~2種肌理。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表現能力也得到了潛移默化地培養。
在教師耐心細致地點撥下,學生巧妙利用各種繪畫技巧,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躍然展現于繪畫作品之上。如此一來,學生的表現能力也得到了逐步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朽動力。創新離不開良好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簡單來講,是一個人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所采取的新方法、新手段或新發明等。
在小學美術手工課中,教師要鼓勵并引導學生創新,即創作一些別具一格的手工作品。學生在創作別具一格的手工作品的過程之中,他們的創新能力也會悄然萌生。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恐龍世界”這一課的時候,筆者讓學生運用橡皮泥制作各種恐龍泥塑。學生在運用橡皮泥制作各種恐龍泥塑的過程中,不僅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想象能力,還切實發揮了自身的創新能力。
再比如說,在教學“畫中的線條”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不僅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感受、了解等途徑感受到了線條的動感,還培養了學生的造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
在教師的層層點撥下,學生創造性地制作出了各種手工作品。學生在創造性地制作手工作品的過程中,不僅發展了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還潤物無聲地培養了自身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小學美術欣賞課,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立足小學美術繪畫課,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教師可以立足小學美術手工課,潤物無聲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然,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亦可以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等,在小學美術繪畫課中,教師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教師要立足小學美術課堂,培養學生的各種美術素養,讓良好的美術素養成為小學生健康成長之路上一座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