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娜丹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第三中學,廣東 茂名)
美術課程是中學生在校學習的基礎課程之一,其在教學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傳授學生美術基礎知識,而且其對于學生綜合藝術感知能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幫助。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分析其對于學生藝術的認識和創造的培養。
審美是素質教育中學生應具備的一種基礎能力,在發展素質教育時,不論學習何種學科,學生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這樣其才能更好地學習相關的知識。廣義的審美能力主要包括鑒賞藝術和鑒賞自然兩大類,而結合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本文主要討論的是美術課上的作品鑒賞。美術鑒賞能力是一種經過專業學習和訓練才能夠具備的一種特殊能力。一個具有一定審美藝術素養的人,能夠從藝術作品中獲取一定的情感體驗,感知作品所特有的價值。在當前的中學美術教育中,許多教師都十分地注重課上學生審美藝術素養的培養,因為培養好了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對于學生其他知識的學習也有一定的幫助。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一般會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向班上學生介紹一些美學常識、藝術史以及藝術創作技巧等,這些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影響,逐漸提升了他們的審美藝術素養。
美術知識的學習與其他文化知識的學習存在有一定的差異,在學習美術知識時,學生主要是通過調動自己的感官來感受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形象、色彩和材質等來理解美術作品表達的情感以及價值等。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感知美術作品中的色彩、意象等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有的學生感知能力比較強,其所感知到的內容也比較多,而有的學生感知能力比較弱,其所感知到的內容相對比較小。在教學美術知識時,為了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美術技巧,提升他們的美術綜合素養,教師往往會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比如說,有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色彩方面的知識時,會將班上的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寫生,而在講解美術意象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則可以嘗試將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美術館中,在實踐中感知美術知識,提升他們的感知藝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科學的評價對于美術知識的學習也極為重要,其可能會對學生的藝術態度、感知能力和藝術價值觀等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教學美術知識時,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評價藝術素養。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評價藝術素養時,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幅作品,而是應當讓學生了解美術活動過程,思考一些藝術家在創造時使用某些色彩、意象的深層次原因,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價值內涵是什么。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聯想一下,如果是自己運用同樣的意象會如何進行創作,以培養他們的評價藝術素養。
所謂的創造能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環境、思維方式、智力發展水平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他們所具備的創造能力也各不相同。但是,創造能力的培養是以創造意識為前提的,對于學生來說,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想提升自己的創造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結合美術這門課程的學習來看,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首先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想象力和創造意識發展的基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觀察能力越強的學生,其感知和學習知識的能力越強,他們在觀察事物時,往往能夠感知到一些其他人難以發現的細節。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在培養學生鑒賞能力時,往往會給學生欣賞多種不同類型的畫作,這些作品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價值各不相同,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所獲取到知識也不盡相同,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學習,學生觀察美術作品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創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一個人的創造能力并非是憑空而來的,對于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需要讓他們獲取更多的知識,為培養創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在美術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感覺則是培養學生美術能力的基礎。繪畫中的顏色和形象往往代表著創作者豐富的感覺,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創作者的創造能力。如世界知名畫家畢加索畫作中的許多藝術形象與我們常見的藝術形象存在有鮮明的差異,這正是其創造能力的展現。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時候,對于外界事物的感覺不同,他們所創作出來的繪畫作品色彩及藝術影響可能會存在有輕微差異。由此可見,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感覺,對于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十分重要。
總之,美術教育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感知藝術的一種方式。在當前發展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之下,學生通過學習美術知識能夠豐富他們對藝術的感知和認識,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使其人格不斷完善,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